張宇

“適應”的本意是反應個體或群體與環境間的協同程度,有“調適順應或回應”之意,是一種動態的、交互的、有彈性的歷程,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互動效果,反映了個體或群體順應或回應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需求的一種結果。“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是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過程中需要被高度重視、不斷強調和重申的話題。從已有政策和研究成果看,關于“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闡述和研究主要聚焦于職業技術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順應、對行業企業需求的滿足和對個體成長發展訴求的回應方面。進入“十四五”時期,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多元需求交織的時代背景下,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和重視“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問題,主要是由于職業技術教育在適應新階段發展需求、踐行落實高質量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方面尚有諸多進步提升的空間。
職業技術教育應如何增強適應性,進一步滿足內外部環境的訴求,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影響著教育體系的構建質量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效果。
首先,應明確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提升職業(技工)院校的政治站位。當前我國處于新的發展階段,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之布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局和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職業(技工)院校在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方案時必須考慮的時代因素。中國經濟的崛起和發展是影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和走向的重要變量,中國技術進步與創新是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經濟復蘇分化的因素之一,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則是重塑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國際形勢的變化影響著各級各類職業(技工)院校的辦學戰略抉擇和教育教學方向選擇。
其次,應主動回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提升職業技術教育服務全局的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國的重大戰略思想,需要各類教育提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技術發明和人才支持。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人人性(公益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應用性等特征是其體現類型特色的核心因素,也是充分發揮其服務功能的重要基礎。處于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各級各類職業(技工)院校應主動對接、適應國家的戰略發展需求,積極調整完善學校發展戰略、目標和專業。一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對外開放和交流,依據學校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資源和人員交流學習,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模式和做法“引進來”;根據學校專業布局,集中優勢專業力量,凝練形成可遷移、可傳播的職業技術教育優秀經驗,實現職業技術教育經驗或模式“走出去”,提升我國教育影響力和美譽度。二是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發展需求。各級各類職業(技工)院校可根據學校層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布局,選擇“中國制造2025”中相關制造業產業鏈中的人才和技術需求進行對接,尤其要關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創新,用新技術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推進學校的專業改革和課程創新,為產業鏈高端服務,在產業鏈高端進行布局。三是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戰略,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為農業技術進步提供指導和培訓,為鄉村資源開發提供方案和智力支持,為鄉村人口轉移流動提供現代技能和知識,為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出謀劃策,為鄉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指導和支持。
再次,應積極服務區域協同發展及地區產業發展。當前,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珠三角及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模式。因地理距離而形成的區域協同發展,通過人員和資源等的流動實現共享,有利于擴大資源的配置范圍和效率。因此,區域政府應及時轉換思路,從協同區域整體發展的角度統籌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現代職業(技工)院校在進行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及畢業生就業等方案設計的時候,在充分考慮地區產業和行業企業需求的同時,應拓展視野,立足地區,放眼協同區域發展的產業需求和人才需求,及時增加協同區域發展不足的專業,適當減少協同區域發展不易就業或就業人員剩余的專業,保證實現教育資源的夠用和優用。
最后,應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內部要素和生態建設。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內部要素和生態建設的質量直接決定其順應外部環境的速度和質量。在高質量發展新理念的引領下,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內部要素和生態建設需要從建體系、調結構和提質量三方面著手,以提升職業技術教育的自適應性和他適應性。一是建體系。盡快建設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外部開放融合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優化技工學校、中職和高職的比例,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逐步打通碩士和博士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的路徑,增加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并鼓勵專業學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到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工作,反哺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設和完善。二是調結構。調整職業(技工)院校的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增加新興產業和新技術衍生的專業和相對應的課程內容;調整師資結構,加大企業高水平技術人員和培訓師的引進力度,激活優化現有師資結構;調整校企合作結構,在與原有產業型企業合作的基礎上,積極引入教育科技型企業,充分利用第三方企業的師資、教材和設備等資源,豐富優化已有的課程體系、教材資源、實習實訓基地和人才培養模式等。三是提質量。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的質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在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創新的進程中,只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對沖環境變化、管理滯后和技術革新帶來的成本上升,才能釋放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創新的潛力,才能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因此,要注重提高職業(技工)院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質量和實施質量,保障職業技術教育內部各要素的質量達到標準。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師資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項目編號:DJA160281,主持人:張興會)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