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摘 要:從《元嶷墓志》的形制及書法風格入手,結合墓主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研究之后可知,此墓志文字以楷字為主,字形多為扁平,波磔有隸意,為比較典型的北朝時期的隸楷書。探討該墓志的書法風格,對研究東魏時期的楷書風格及書體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元嶷墓志》;東魏;書法藝術
《元嶷墓志》(圖1)高八十八厘米,寬八十八厘米,存界格,呈正方形,無紋飾,志文共三十五行,滿行四十一字,共一千四百三十七字。墓志上主要記載了志主的生平及功績。志主元嶷,字子宗,太和三年(479年)出生于河南洛陽,曾任北魏宗室大臣,屢次總管三軍,數次出任地方長官,建立過許多功勛。東魏興和二年(540年)逝世,東魏興和三年(541年)二月十八日葬于鄴城(今河北臨漳)之西漳水之北。《元嶷墓志》出土于河北臨漳,現藏于河南張海書法藝術館。該墓志文字以楷書為主,字形多為扁平,波磔有隸意,為比較典型的北朝時期的隸楷書。
一、《元嶷墓志》文化內涵解讀
(一)墓志的歷史文化背景
志主元嶷生活在北魏和東魏年間。公元386年北魏正式建立政權,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期間不斷擴大疆土面積并完善職官制度,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但后期的北魏日漸衰落、腐朽。文成帝時期,北魏政權就出現了問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孝文帝改革官制,平定叛亂,推行漢化改革,并遷都洛陽。后來,在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元宏去世,太子元恪登基,國家政權又陷入混亂。后來孝明帝在位時期,其母胡太后擾亂朝政,使北魏政治更加腐朽。此時,爾朱氏勢力趁機發動河陰之變,想要以此來控制北魏政權,后被晉州刺史高歡消滅。北魏最后的五位皇帝毫無建樹,最后導致北魏滅亡。
東魏政權建立初始,高歡掌管中央政權,在這期間土地兼并現象異常嚴重,民不聊生。與此同時,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愈加尖銳,元嶷為平定叛亂帶兵出征。從墓志中可看出,元嶷一生多次總管三軍,數次出任地方長官,功勛卓著。元嶷最開始擔任侍御史,后轉直閣將軍,遷燕州刺史。之后又轉任平西將軍、西中郎將、衛尉卿,并且被授予使持節、都督西兗州諸軍事、撫軍將軍、袞州刺史等官職。太昌年間,因為在平定王俸伯叛亂的戰役中立下功績,又被加封為驃騎大將軍、開府、濮陽縣開國伯,入為尚書仆射。東魏天平元年(535年),又被授予領軍將軍、尚書令的官職,后出任瀛洲諸軍事、瀛洲刺史。
(二)墓志主人及其家族成員
志主元嶷,字子宗,早年被封為兗州刺史,在這期間王奉伯等人互相煽動謀反,元嶷棄城出走。詔令齊州刺史尉景和濟州刺史蔡雋率州中將士前去討伐。元嶷返回城中后,再次被授予官職,封為濮陽縣伯。孝靜帝時期,元嶷調任尚書令,代理吏部。去世時任職瀛州刺史,追贈司徒公,謚號靖懿。
《魏書卷十五·列傳第三·昭成子孫》中提到,元嶷的曾祖父為常山康王,他是常山王拓跋遵之子。拓跋壽鳩為昭成帝之子,而常山王是壽鳩之子,所以元嶷是昭成帝的第六代孫。
元嶷高祖父常山王拓跋遵,相傳其年輕時非常勇猛,不拘小節,在道武帝時,被授予略陽公的爵位。太元二十年(395年)燕軍首領慕容寶攻魏失敗之后連夜撤退,拓跋遵率領七萬騎兵阻斷他的退路,追擊燕軍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之后,拓跋遵率軍攻陷中山,官拜尚書左仆射,后來又被加封為侍中,駐守渤海。拓跋遵到達博陵時,渤海盜賊興起,他因討伐平定盜賊有功,被遷為州牧,獲封常山王。拓跋遵好酒,天賜四年(407年),因醉酒對太原公主失禮,被賜死,最后以庶人的規制入葬。元嶷的祖父為拓跋德,獲封河間公,曾任鎮南將軍,去世后追贈曹州刺史。他的父親元悝,任職穎川太守和光州刺史,死后謚號為恭(表1)。
二、《元嶷墓志》書法風格研究
從北魏時期開始,寫墓志就是當時喪葬禮儀的重要部分。東魏時期,社會頻頻爆發戰爭,民不聊生,百姓崇尚道教和佛教,希望可以通過求神拜佛脫離苦海,擺脫戰爭。在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后,百姓開始推崇儒家文化,墓志書法也由平城時期的略顯飛揚向更為規范雅致的方向發展,書法藝術更加成熟。
《元嶷墓志》刊刻于東魏時期,但從北魏分裂出來后,東魏僅僅存在了十七年,其絕大多數文化是從北魏繼承過來,東魏時期的楷書也大都延續了北魏洛陽體風格,但東魏是隸書由“隱”至“顯”的轉折期,也是隸書的復興時期,所以出現了大量的隸楷體。《元嶷墓志》就是這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元嶷墓志》繼承了北魏時期洛陽體雄渾之勢的同時,還加入了寬博平正的風格,可以用“平劃寬結”來概括東魏楷書的特點?!对谀怪尽吩谡路ㄉ险R劃一,布局工整,在結體上以楷書為主調摻有隸書筆意,取字寬博方正、平劃寬結。字形較為扁闊,中宮寬舒,用筆方圓皆施,常以藏鋒起筆,橫筆平直出捺,顯現出爽利、清秀之感,可以說是東魏時期刊刻較為成功的墓志。當時墓志的刊刻者分為書手和刻手,元嶷為皇室子孫,家世顯赫,所以書手和刻手并佳,其墓志刀傳筆意,甚至只見筆墨,無見刀刻雕鑿之痕。
通過觀察比較,《元嶷墓志》的風格與同時代刊刻的《張略墓志》比較相近?!稄埪阅怪尽房逃跂|魏興和三年(541年),于近年出土。該墓志字口清晰完整,高四十四厘米,寬四十四厘米,志文約二十三行,滿行二十三字,共計四百二十一字?!稄埪阅怪尽方Y體寬博平正,氣韻含蓄和雅,比常見的北朝墓志字體要溫厚一些,在整體上展現出化欹側為平正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將《元嶷墓志》(圖2)與《張略墓志》(圖3)歸為一脈。二者雖有差異,但筆法、結字上相似程度較高。
不同點:《元嶷墓志》用筆更加整飭,很多字形寬博平正,書法風格險峻中含文雅嫻靜之氣,楷書中隸意更濃,字形結構上隸書波磔筆畫更為明顯。而《張略墓志》書法風格含蓄和雅,用筆提按明顯,雖留有隸意但不甚明顯,相對而言更加內斂,書法風格平正典雅。
相同點:章法上,二者均為楷書章法,排列整齊;字形上,當二者出現相同的字時,這些字的筆法、結構都有極為相似的部分;用筆上,二者都運用了大量方筆、切筆;風格上,二者都有很多字帶有明顯的隸書筆意,符合東魏年間的隸楷書風。造成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撰寫者受當時書風的影響不同。
雖然北魏時期“斜劃緊結”的洛陽體楷書在東魏影響深遠,但是東魏的碑刻沒有沿其舊體,而是在隸書復興的潮流下,將“斜劃緊結”改為“平劃寬結”,結體寬博平正,更為優雅。
三、結語
通過分析《元嶷墓志》的書法風格,可以看出北魏后期“斜劃緊結”的洛陽體楷書已蔚然成風,各地的碑志、造像記上的楷書都采用此種風格。到了東魏時期,受到隸書復興的影響,書法風格由“斜劃緊結”變為“平劃寬結”,這些楷書橫筆平直,撇捺開張,字形扁闊,隸意大顯,在繼承北魏時期書法風格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符合時代潮流的創新。
通過對《元嶷墓志》書法風格的分析,筆者的書法觀念有了更深層次的提高。東魏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是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東魏墓志書風受益于著名的洛陽體楷書,是對洛陽體楷書學習、繼承與創新的結果。我們在學習楷書時未嘗不可從墓志書法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營養,借鑒墓志書法的風格特點,結合自己的感悟、見解,揮灑出屬于自己的書法風格和書法韻味。書法想要自成一家,必須建立在學習古人書法的基礎之上,臨古人帖,拜古人為師,用心體會古人書法的奧妙之所在,取諸家之長,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書法道路。
參考文獻:
[1]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趙超.古代墓志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3]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