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月
(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3)
隨著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一種追求健康自由、生命釋放、強身養生的體閑體育運動成為了城市新風尚。城市休閑體育通過親近自然、綠色消費、健身怡情等體育行為,起到了推動居民生活環境改善、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生命價值、促進城市休閑功能提升的作用,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踐行手段。生態文明建設也為城市休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外在環境和內部動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增加城市休閑體育的有效供給,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為城市休閑體育的繁榮發展提供外在保障。
首先,政府逐漸重視對休閑體育產業的打造和規劃。相繼制定并出臺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決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四川省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剛要(2011-2020)》《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其中重點內容就是休閑體育產業。近年來,天府綠道、健身場館、戶外拓展公司、城市公園等不斷涌現,逐漸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休閑體育市場、體育服務項目、體育健身品牌,滿足了城市居民對休閑體育的消費需求。
其次,四川休閑體育產業發展速度和趨勢明顯。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城市休閑體育產業逐漸從省會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動,以點帶面,多方輻射。隨著“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新口號的提出,以“大熊貓、山、水、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名勝古跡”等為代表的四川文化旅游向世界打出了一個響亮招牌。第31 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運會、世界軍人運動會等大型比賽的舉辦,也必會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各大城市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有利于形成和鞏固體育健身、體育傳媒、體育彩票、體育產品、體育競賽等多種形式并存的休閑體育產業體系。而這些體育賽事、文化體育與體育娛樂表演的生產總值和增幅情況,也明顯反映出四川體育休閑產業的發展態勢和美好前景。
時間維度是決定休閑體育是否成為生活方式的重要標志,從對四川省城市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時間維度進行考察后發現,城市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整體活躍度尚可,但大多數居民的參與頻次還不高,只是停留在1-2 次,在參與時長上,平均每天參與時間小于0.5 小時的群體最多;其余人群的參與時間基本都在0.5-1 小時和1-3小時兩個區間,參與時間在3 小時以上的較少。由此可見,城市居民對休閑體育的認識和參與行動尚顯不足。
空間維度是衡量城市休閑體育場地供給情況的重要因素,從對四川省城市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空間維度進行考察后發現,城市居民最傾向于選擇距離近、環境好、不收費的場所,選擇小區內空地、綠地、公園、廣場的居民最多,其次是免費對外開放的學校場地、社區健身中心、城市健身步道、騎行道。收費體育場館、健身房的選擇率較低,這說明居民的休閑體育消費觀念和意識還不高,休閑體育產業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
健身休閑產業是以體育運動為載體、以參與體驗為主要形式、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向大眾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與旅游、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經濟帶動作用明顯,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城市居民通過外出旅游的方式,參與休閑體育活動,參與體育消費,如徒步、登山、垂釣、攀巖、射擊、騎游、露營、體育產品消費等。休閑體育與旅游的捆綁,使得越來越多的體育企業機構和體育公司在體育項目的開發經營方式、顧客吸引、行業理念等方面不斷創新,將旅游與體育消費結合,不斷尋求突破。因而,以健身休閑為重點,休閑體育與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的政策與項目也越來越多,豐富了休閑體育產業的內容,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消費需求,也促進了服務業的整體發展。
首先,城市居民的休閑體育觀念各異。盡管目前居民的健康、健身意識大大增強,但真正落實到休閑體育活動和休閑體育消費上的行為還尚顯不足,許多人認識到體育重要,但在行動和堅持上缺乏持久性和常態化。尤其是青少年階段,許多父母掙扎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內卷中,認為體育就是玩樂,對升學沒有直接影響,看不到體育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價值。
其次,在休閑體育活動的覆蓋群體方面,目前經常參加休閑體育活動的是60 周歲以上群體,31-40 周歲的群體工作壓力大,且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缺乏參加休閑體育活動的時間。同時,在低收入群體和殘疾人士的供給上,休閑體育的基本公共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市場化的服務供給因收費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低收入群體參與休閑體育的積極性;同時無障礙設施的不完善和殘疾人士休閑體育專用設施配置的缺乏,也把殘疾人士限制在了家中無法出門。
再次,在城市居民對休閑體育的消費需求力方面,休閑體育的消費和發展與城市居民的消費觀念緊密相連。據調查,成都、綿陽、宜賓三市居民在過去一年休閑體育消費1000 元以上的僅有26.41%。消費在100 元以下的竟達到了34.46%,可見城市居民的休閑體育消費觀念還不強,消費習慣還有待培育。
調查發現,空氣質量的好壞是當前影響城市居民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最大制約因素。空氣質量不好,城市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時間越短,反之,空氣質量好,其參與休閑體育的時間越長。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環境對居民休閑體育行為起到了明顯的暗示、引導和促進作用。樓下的休閑運動場地、健身設施會促進小區居民的休閑體育體驗,環境優美的城市綠道會激發人們去散步、跑步、騎行。
其次,城市科學合理的空間規劃也能最大限度的開拓休閑體育的活動空間。在城市橫向空間的合理拓展上,《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為成都市構建了“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不斷推進城市中心公園、區域公園、小游園、小街區綠地等建設,基本實現“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再現了綠意盎然的花重錦官城的景象。在四川省其他城市,居民家門口高顏值的“口袋公園”,將補短板與惠民生結合起來,既可以提升街景品質,又給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閑空間。在城市縱向空間的開發方面,如高空彈跳、跳傘、熱氣球、懸掛式滑翔器、滑翔翼等空中新興運動項目的開發;建筑屋頂、地下室等城市空間的再利用,都是對城市有限空間范圍內向縱深方向的有效開發和延展。
開展休閑體育不僅要有完善的場地設施,同時也離不開自然環境。四川省有著“天府之國”的美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東部為四川盆地,西部為川西高原,眾多的高山,為徒步、登山、露營、攀巖等戶外運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眾多的河流和湖泊,成為漂流、皮劃艇等水上休閑體育項目的開展場所。隨著“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新口號的提出,四川省古老神秘的巴蜀文明、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家喻戶曉、人見人愛的國寶,成為城市文化旅游魅力的名片,為推動休閑體育產業的立體開發和全面發展、吸引大眾參與休閑體育運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平臺。
同時,四川省也是一個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的大省,擁有藏族、羌族等14 個少數民族,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生活、民俗民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休閑體育方式,如彝族的火把節、藏族的雪頓節、賽馬節、摔跤、傣族的潑水節、羌族的鍋莊舞等休閑體育項目,都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會吸引更多的人參加體驗,這對豐富民族休閑體育事業、提高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競爭力提供了堅實助力。
休閑體育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與文化業、傳媒業、旅游業、制造業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因此,結合四川省現階段的發展,可以加強休閑體育產業與其相關產業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地方優勢、資源共享、企業間明確分工及產業關聯等形成產業集群。例如在構建體育旅游集聚方面,成都三圣花鄉可以依托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東籬菊園、荷塘月色的鄉村風情、生態環境、農家樂等旅游資源,開發以鄉村休閑為主導的休閑體育項目。清幽秀美的青城山、“蜀山之王”的貢嘎山、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可以開展豐富的登山、徒步、越野等戶外休閑活動,讓游客在層巒疊嶂中獲得全新的休閑運動體驗。
在體育產業自身的發展上,可以以綜合性賽事為依托,集聚休閑體育產業集群,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積極舉辦一些具有名人效應、高規格、高水平的大型綜合體育賽事。鼓勵企業對賽事冠名、贊助,打造具有四川特色、國際性的休閑體育品牌知名度,發掘休閑體育的隱形價值。
在休閑體育文化的氛圍營造上,通過各種大眾媒介宣傳休閑體育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城市居民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以此轉變他們的休閑意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休閑方式。例如,制作以休閑體育為核心的公益宣傳片、提出有感召力和建設性的口號、拍攝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體育人物傳記,成為休閑體育的代言人等,通過手機、網絡、移動巴士等渠道進行反復宣傳,營造休閑體育氛圍,使休閑體育文化繁榮發展。
此外,大眾群體是休閑體育消費市場的主體,其消費市場有著極大地發展空間。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四川省城市居民平均用于休閑體育的消費比例還較低,休閑體育的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還較小。為此,需要不斷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通過政府和媒體對休閑體育的不斷宣傳,使人們建立起新的休閑體育消費觀念和意識,使大眾休閑體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向著良性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