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斐
(云南省普洱市美術館,云南 普洱 665000)
“文化旅游”顧名思義就是區別于傳統的旅游,以文化為核心、旅游為載體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鏈,以獨特性、亮點的“文化+旅游”的方式增加旅游資源的豐富性。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載體,文化和旅游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提升。一是旅游品質依靠文化資源。十九大報告提出當前社會已經從“物質文化需要”轉變到“美好生活需要”,經濟速度的飛速發展不僅讓人民對物質有了更好的要求,也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斷改變和增長。旅游作為當前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之一,人民群眾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在面臨繁忙的工作中,都愿意花時間去感受獨特的地域文化、品嘗特色美食、追尋歷史(文化)所留下的痕跡。促進旅游品質的提升,是離不開文化底蘊的支撐,文化底蘊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都能夠豐富旅游資源,從而在旅游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斷地去發掘、深挖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內容結合旅游文化產品資源賦予其深刻的內涵,通過文化賦予旅游文化創意、旅游文化創意蘊含文化,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質和吸引力、以文化創新旅游產品,讓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文化的吸引力。二是旅游發展為文化傳播提供平臺。中國是一個擁有文化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傳統文化等由于不同地區的文化積淀,文化各具特色,豐富了旅游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都刺激了游客們對文化的追求,且對于旅游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增長,也在旅游中感受和傳播不同地區的文化,使旅游成為當今共同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在旅游中,通過融入當地特色民族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一方面用文化為載體展示當地特色文化,加速地區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建立起堅實的市場根基;另一方面宣揚當地文化特色,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建立渠道,根植文化自信,推動地區特色文化的傳承保護。
云南簡稱“滇”,位于中國的西南邊陲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門戶,與藏、川、黔、桂4 個省區毗鄰,并接壤緬甸、老撾、越南3 國。素有“彩云之南”的云南,省內擁有26 個少數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獨龍族等15 個民族為云南特有。民族的多樣性,使得民族語言體系豐富,不同地區語言表達方式各有不同,反映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云南少數民族的多民族性、分布地域的不同,使其在長期的生活、生產活動中,形成了民族風格迥異、類型多樣和表現方式不同的少數民族文化,如:傣族的建筑、白族的“背婚”習俗、哈尼族的民族服飾特色等構成了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特色和優勢。云南是作為26 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擁有著得天獨厚的非遺文化資源、民族手工藝文化資源、民族文化符號資源、民族文化服飾資源。當前,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南香格里拉尼西黑陶、云南扎染、云南少數民族刺繡、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團、彝族“三笙”形象等,都可以納入文創創意的資源,但由于是傳統的手工藝,許多的民族工藝缺少傳承人、甚至瀕臨失傳,導致在文化創意上沒有體現好文化的底蘊。
現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素質的提升,提出了文創個概念,為展現不同文化的魅力借助文化藝術產品的創作,以文化藝術產品的創作展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2016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云南省以為文創工作試點的方式推動文創產品的穩步發展,2016年云南省博物館作為首批的文創工作試點就實現200 萬元的文創產品的收入。但是現階段,以云南少數民族為主導的文創產品起步晚、產品少,主要是以陶瓷類、紡織品類、配飾類、工藝品類等,其中文具類和配飾類在產品數量中占據主要的地位,對陶瓷類、紡織品類的文創產品發展較少,且未展現制作技藝,僅僅是單純的復制加上名字的包裝。如:紅河建水紫陶、刺繡技藝、民族文化銅制書簽等。目前,云南少數民族文創產品設計都是依靠民族文化資源及元素來應用于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等文創產品設計,其設計思路都圍繞著少數民族的文化來拓展,準確地表達了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化、多元化及其獨特性。但與此同時,也發現由于部分傳統技藝的古老、設計造型的古樸跟不上大眾的普遍審美以及實用性差,導致文創產品出現瓶頸。
一是提供豐富民族文化設計素材,拓展設計創新思路。文創產品就是在文化底蘊下創作出來的產品,肩負著文化的傳播。云南是一個擁有26個少數民族的地域,各民族文化經過長時間的凝練和沉淀,擁有者具有不同地區代表性的文化。如:彝族圖案、傣族建筑、大理白族扎染。云南少數民族文創產品的設計是基于民族文化的素材來完成,離開少數民族的文化,就不能創作文創產品。基于多民族性的“彩云之南”的民族文化,深刻挖掘少數民族元素,將不同民族文化的圖案、服裝、技藝、工藝等應用于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使文創產品擁有豐富的文化素材,增強云南少數民族文創產品的多樣性和市場的占有率。從文創作品的創意設計來說,好的創意是一個優秀作品的重要來源,設計師通過對素材儲備量的充實,來提升審美的多元。云南少數民族精神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不同深厚底蘊的少數民族文化,如:彝族元素、傣族元素、白族元素的文化等都是有不同歷史時期這些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方式不停調整而形成的,使其形成了豐富、多元及傳統的不同文化圖案、技藝和工藝,形成了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文創產品寶貴的素材庫,設計師通過對不同文化圖案、技藝和工藝的借鑒和應用,拓展其設計的創新思路。二是增強民族文化厚度,塑造民族文創品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優秀文創產品的需要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產品創新”能讓其文創產品的內容和形象有機的統一,展現民族文化豐富的生命力和多樣性。云南少數民族文創產品歸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兼顧著文化和創意二者相互融合的特性。“七彩云南”獨特的、深厚的民族藝術風格,一方面能夠提升云南文創產品設計自身的獨特性,增強文創產品的文化厚度;另一方面應用民族元素在文創產品應用,形成獨有的民族文創品牌,展現民族文化精神。其以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化產品與創意產品的價值以象征性,創新性,外部性,結合了少數民族文化和技藝、民族精神和文化物質等,創造了具有藝術加民族的特殊的市場經濟價值。
協調開拓文化與旅游協同發展路徑,政府相關部門對區域內文旅資源摸排,統籌進行旅游文化的資源布局,以文化空間與資源的完整性進行文化資源整個,促進文旅資源形成協同互助、文旅一體化發展的鮮明趨勢。進一步強化旅游管理部門的綜合職能,建立高效務實的溝通協調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切實的做到政策完整的從上到下的落實,建立嚴格的追責制度,確定硬性指標,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對景點的經營主體采取不定期抽查,增強標準的嚴格性、規范管理,樹立“七彩云南”優質旅游好形象。根據國家指導性文件精神,黨委、政府要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制定促進本地區文創產品發展的政策文件、實施方案對文創產品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加大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優惠力度,建立少數民族文旅產品創造保護發展機制,出臺民族文化文創產品的人才孵化和引進政策,不斷完善和提升少數民族文創產品的創造環境,切實為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創產品的發展提供充實的保障。
當前文創產品種類繁多,文創產品的開發熱潮不斷,總體上各地區的文創產品都是勢均力敵,要想從眾多地區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明確民族文化內涵的內核。民族原生態的“七彩云南”,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優勢,可以充分地挖掘15 個云南獨有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以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的具體性、抽象性和獨特性進行設計。設計者通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深度理解,尋找二者間的共性讓民族文化與文化創造達到二者合一的平衡狀態,用豐富的文化創造思想融入民族文化精髓,展現出文創產品蘊含豐富民族文化。正是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內涵給云南的旅游文化產品提供了源源不斷靈感,我們更該借用我們的文化,進行創新的表現手法,使民族文化以更多更好的形式與文創產品設計相結合,使其在設計中有更多的應用方式和表現方法,擴大民族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范圍,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創產品。如將手工、飲食、歌舞、織作、繪畫、茶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做好軟件的同時,也要提高硬件。注重文創產品便攜性能、現代審美標準及保留地域特征,以適應的文化創新形式助推技藝傳播發展,提升大理蠟染、刺繡、民族文化銅制書簽、陶藝品等文化產品價值,才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推動特色民族經濟進步,提高民族文化的品格的。
將民族文化文創與國家、地區的節氣活動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創大賽,以挖掘開發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一批文化開放載體、文化骨干企業、文化貿易平臺,推動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以“七彩云南”“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和印象云南、白族三道茶、麗水金沙、潑水節等歌舞表演提升云南的旅游文化資源知名度,提升對外傳播能力擴大文化對外交流“走出去”。“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打造優勢轉化共享平臺,文化對接融合平臺,全方位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創建文創交流平臺。此外,加強文創人才和民族文化傳承人培養,對其發揚及扶持,鼓勵傳承創新,對優秀的傳承人,應考慮為其解決基本的穩定就業問題或給予其他專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