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琪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信息化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相對封閉式的學習觀念,產生了交互式的、開放式的新型學習模式。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強調指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融合”的基本發展思路。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線上教學可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意義。此后,一些實力強勁的綜合大學率先開發了慕課平臺,隨著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越來越發達,線上教學也越來越普及。線上教學是互聯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和推廣逐步形成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席卷全球的疫情之中,線上教學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點和價值,為離校不停學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教學活動本身看,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線上教學,都是教育信息傳播的途徑,二者各有特點和優勢,因此,混合式教學成為新的教育熱點。在得到充分的技術支持條件下,線上教學為學習者提供了十分方便的學習條件,只要有一臺電腦或者平板、手機,連上網就可以開始學習了。中國的網絡發展快,覆蓋面廣,為網上教學提供了可靠支撐。相比于傳統教學,線上教學資源也豐富,并且方便分享和更新。線上課在教學互動、教學參與方面較傳統教學有顯著優勢,優秀的網課短時間就會吸引眾多粉絲。不過在人際交流、現場感方面,線上課較線下課明顯遜色。因此,教師們大多愿意把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
當代大學生是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是在媒體變遷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新媒體天然地成為他們的交往方式、學習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新媒體技術和移動通信的發展,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領域、提供了新手段,又帶來了新的挑戰。合理、有效地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總書記在思政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要”和“八個統一”,為思政課教師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形成新的教育觀念,用好新的資源,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線上教學、慕課教學、虛擬教學等。同時,要發揮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從方法、形式、內容等方面創新,使思政教育更具有時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上好思政課對于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非常重要。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學方法必然要面臨改革。線上教學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共享,促進了現代信息技術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發展,也催生了信息技術進思政課課堂,比如本校部門所用的“中成智慧課堂”就是一款專門為思政課教學開發的軟件。就藝術院校而言,學生群里與綜合大學學生又有不一樣的特點,他們更加感性而活潑,對藝術呈現比符號呈現更敏感。面對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選擇等都有自己的獨到特點,進行時代性的改革才能增強其吸引力和教育實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在多元文化時代幫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藝術服務于人民的觀念。
提高思政課線上教學能力是思政課教師應具備職業素質和職責要求。當前,傳播的形式早已更迭,正如總書記所講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從某種意義上講,思政課教學也是一種傳播方式。當下,教育信息化環境已經形成,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的條件都已經具備,政策環境也很好,做好思政課線上教學的核心因素是人的因素,即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作為信息時代的思想政治課教師需要多學習教育技術,適當補充傳播學知識,充分用好線上平臺優勢,使之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平臺,結合實際開展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如果能做一名線上主播型教師將會更生更大的積極影響。針對網絡特點和優勢重新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政課傳統課堂,還可以把重點內容和補充材料固化在網上方便學習,同時設置與之對應的綜合評價體系,使課程更有時代性和吸引力,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線上教學,必須明確基本的教學要求,使教學不偏離政治原則、育人目標和教學效果。教師要和課堂教學一樣嚴肅教學紀律,在政治立場、方向、原則、態度上和中央一致。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做好線上教學應盡量發揮團隊力量,創新與線上教學相適應的集體備課形式,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科學運用教學方法,做好教學設計發揮線上教學優勢,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保證參與性。
從保障角度來說,線上教學除了必要的硬件支持,還需要充分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持。無論從教師角度還是學生角度來看,充分的保障都是線上教學必不可少的,也是線上教學良性發展的前提。線上教學網絡要暢通,網站、平臺、軟件等運行要足夠穩定,技術支持要實時跟進,能夠隨時快捷地解決問題等等。因此,試用和選擇符合課程特點的、具有穩定性的平臺是非常重要發的。然后,要做好組織培訓工作。此外,還要開展線上教學運行演練,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保障實際教學的順暢。比如我校思政部在線上教學前就對備選的騰訊課堂、雨課堂和中成智慧課堂教學組織全體老師在線培訓。在開課前一周,還逐一線上試課,互相幫助查找問題,確保教學運行順暢。有效的技術支持是保證教學順暢的另一個必備條件,線上教學用戶多,情況復雜,出現突發問題的概率大,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第一時間支持,解決突然問題,保障教學運行。
思政課線上教學不是簡單地把傳統課堂直接搬到線上,要貫徹黨中央、北京市教委和學校黨委的指示精神,依托在線教學資源和多元網絡授課平臺,重新備課和設計,帶領學生從課堂和社會兩方面學習,保證教學效果。對于更加感性的藝術院系學生來說,我們不僅要貫徹一般規律,還要重視藝術畫的呈現方式,提高親和力。根據學生的學情規律,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將理論和社會實際、社會熱點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全面認識社會主義法治,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成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議把“大思政”理念貫徹到線上教學之中,通過豐富的材料和有感染力的呈現方式吸引學生和啟發學生思考。線上教學必須考慮教學雙方隔著屏幕的實際,進行互動性設計,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過程中要考慮過程性評價的資料保存,在整個考核方面也需要根據線上教學進行對應性的調整,需要加大平時成績比例,做好日常學習管理。
從線上教學的實施來看,要把發揮主體性因素和主導性因素結合起來,老師們需要重新備課,重新安排知識邏輯和組織材料,通過更多教學環節的設計啟發學生參與和思考。線上教學的交流和面對面交流有很大差異,通常學生愿意積極發言的并不是很多,教師在理論講述、討論主題設定、教學案例選擇、鼓勵學生發言、對焦點問題解讀等環節設計都很重要。對于藝術院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論思維不是他們的長處。但是。他們對藝術和時尚更加敏銳。完全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把他們的藝術才華溝通參與形式展示出來,激發學生興趣,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學生主體性是全程性的,慕課學習、直播學習、在線參與方面要都應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任何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型都應該得到貫徹,但線上教學一定要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組合教學法。教師的引導和立場表達都是必要的,直播講述的基本方法是重要部分,但不宜全篇大段地講。案例教學也常用的方式,精選案例和允許學生隨時在評論區表達觀點和提問等可以提高教學的互動性,幫助學生保持注意力。此外,線上教學和線下組合起來也是推薦的方式。安排調查、實踐等作業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再通過線上分享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也有利于增強線上教學的活躍度。
比如這兩年世界上最大的事件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思政課教師應結合抗疫形勢和國際比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我國的抗疫政策、組織和其間發生的先進事跡,幫助學生充分認識黨的領導和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正確的價值取向,什么是青少年應有的追求,正確認識國內國際形勢,對教學中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道德養成和法治素養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使知識和價值結合起來,真正發揮所學課程的育人作用。
近些年,藝術類院校思政課教學都在探索如何把“思政”和“藝術”兩個模塊結合起來,做有一定特色的思政課教學。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把中央提出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結合起來,提高兩方面的學習效果。比如北京藝術院校聯盟的推出的“名家領讀經典”系列大思政課,比如西安美院的“一課一畫”等等。就我校而言,部門領導較早提出了結合學校專業特點打造特色思政課程,主要結合我校的服裝、藝術專業重新打造特色教學方案,把思政和藝術融合起來,提升兩方面的教學效果,開發了特色教案,建立了特色資源庫,并且不斷地更新,推動好的資源進課堂,在思政課網上教學以更好地發揮特色教學的作用,提高課堂的吸引力。
總之,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在持續深入發展,教育信息化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思政課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思考符合課程特點和師生實際的課程改革方法,完成傳統教學到現代教學的轉化,從而完成好思政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