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皓晴 吳潔瑜 許恩恩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近年來,我國致力于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目前,社區和高校志愿組織初步建立起志愿服務合作關系,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各種問題制約高校志愿組織社區志愿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發展。基于以往將社區志愿服務或高校結合起來進行的研究數量較少的背景,本文以嵌入理論為基礎,借用“嵌入”概念將高校與社區之間有關志愿服務的合作視為一個嵌入的過程,對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的高校志愿組織組織社區志愿服務的困境展開調查研究,多角度分析大學生開展社區志愿服務的困境,從而為高校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提供借鑒經驗。
王思斌(2011)在談及社會工作時引用了嵌入性理論,其中對“嵌入”的解釋為:某一事物卡進另一事物的過程和結果;一般地,我們將A 進入B的過程稱為嵌入。本文借用王思斌教授對嵌入的解釋,以高校志愿者組織作為嵌入主體,社區及社區居民作為嵌入客體,探究這一嵌入過程中所產生的多方困境,擺脫以往大多數研究中的單一視角,更全面的分析高校志愿組織在社區志愿服務中的不足與解決方案。
調查發現,目前獅山鎮高校的整體服務熱情比較高漲,一個高校中有多支來自不同學院或是不同項目的志愿者隊伍,且都有穩定的組織結構和成熟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志愿隊伍都歸屬于相對應的團委進行管理并對其負責。高校志愿服務者組織主要的服務主體圍繞青少年和長者等常規服務群體,也有少數針對社區環境進行創新的服務形式。
訪談和觀察發現,獅山鎮志愿服務體系建立較完善,每個社區、村都建設有自身的志愿服務隊,服務隊成員主要為社區居民,其中中年隊員較多。除社區自身的志愿服務建設外,獅山鎮自2015 年引入“公益創投”服務模式,通過投放種子資金,動員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及各類社會資源整合。截至2020 年,獅山鎮公益創投項目累計投放種子資金近570 萬,資助了289 個項目,也成為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中一個重要部分。
積極的環境有助于促進高校志愿服務隊嵌入社區,重要的環境支撐要素包括活動經費、志愿培訓和高校與社區的聯系渠道。在活動經費方面,獅山鎮各高校志愿服務隊活動經費由公益創投項目資金、學校活動經費及服務點活動經費三部分組成,整體存在組織資金相對緊張的情況。在志愿培訓方面,高校志愿服務隊雖然有意識地針對志愿者開展培訓,但仍缺乏制度化的管理,并且專業指導性不足。在聯系渠道方面,高校服務隊主要通過指導老師聯系、公益創投和自己通過其他途徑聯系社區達成合作,聯系方式多樣但缺乏一個整合性長期性的溝通平臺,溝通效率較低。
調查中,64.92%的居民不知道社區平時會舉辦志愿服務活動的情況,74.35%的受訪居民認為所在社區提供的服務活動的數量不足夠,社區仍存在較大的服務需求且服務需求呈現多樣化。另外,95,81%的受訪居民認為大學能勝任志愿者工作,96.86%的受訪居民表示支持大學生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雖然社區居民對大學生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普遍持積極態度,但認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仍存在服務水平較低、服務人員不固定等局限性。
1.創新性弱,可取代性強,高校志愿者組織目前主要進行的是常規且低層次的項目,這些項目沒有專業要求,高校志愿者組織很容易被其他志愿主體取代。而根本原因就是未能發揮高校學生的優勢,且滿足于現有的志愿服務現狀,未對志愿服務內容進行創新。2.培訓意識較為片面且薄弱,目前的志愿者培訓多為應急的短期培訓,急于求成,效果有效。實際上,志愿者不僅需要培訓專業技能,也需要定期進行關于志愿服務理念和精神等思想上的培訓,形成長效機制。3.缺乏相互銜接與聯動,高校志愿者組織的存在和發展都相對孤立,不同的服務主體之間很少進行銜接與聯動。組織之間無法取長補短,實現高效資源分配,還易出現需求沖突。
1.高校志愿主體嵌入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具有不平衡性,高校志愿服務建設未能有效納入社區服務體系中。部分社區與多個高校志愿者組織達成了長期合作,而部分社區仍表示主要是由于缺乏相關渠道和資源。2.社區服務體系缺乏對高校志愿主體長期培育,大多社區只是將高校志愿力量當成錦上添花的補充,而未有長期性、系統性的服務開展規劃。高校志愿組織無法深度參與到社區志愿體系服務建設中。
1.活動經費支持不足,社區目前并未設立針對高校志愿服務的專項資金,能否獲取社區經費支持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而高校采取的報銷制度流程繁瑣,額度有限。緊張的資金資源成了限制高校志愿主體嵌入社區的一大阻力。2.缺乏社區服務資源整合的平臺和溝通途經,社會第三方平臺尚未建立服務需求與資源供給整合和溝通的平臺。社區志愿服務資源處于被動分配狀態,主體與客體均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困境。
1.志愿服務活動宣傳力度不足,調查顯示,許多居民都表示不知道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信息,調查情況反映了社區和高校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以往的宣傳渠道和方式的覆蓋面不夠全。2.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仍存在局限性,調查顯示,由于能力、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尚還存在服務類型單一、服務頻率較低、服務人員不固定等問題,不少居民也希望增加服務頻率和服務活動類型。3.社區服務需求多樣化,部分常態化需求難以滿足,目前高校志愿主體以項目制形式的開展,服務對象相對固定,主題類型比較單一,開展的服務難以滿足社區常態化需求。
第一,將高校志愿組織納入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中,營造支持高校志愿組織嵌入社區的基礎環境和制度。促進高校志愿組織骨干人才參與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第二,搭建高校志愿組織與社區的溝通平臺,整合志愿服務供給與需求。促進高校志愿組織能有針對性地設計、創新服務項目;及時查找出資源缺口以促進志愿服務資源的合理分配。第三,設立支持高校志愿服務的專項活動經費,為高校志愿組織提供更多具有社會性、專業性的培訓,為高校志愿組織嵌入社區提供物質保障、技術保障。
第一,加強志愿活動創新。可結合當下社會熱點策劃有持續性的志愿服務活動,或結合自身專業開展不可替代的志愿服務,只有創新才能讓志愿者組織緊跟社會發展腳步,持續地發展和進步。第二,完善組織內志愿培訓機制。高校志愿組織應結合服務內容組織有效的服務培訓,提升志愿者專業素養和思想深度,在專業的領域可以邀請相對應的工作者或專家來進行更有效且專業的培訓教育。第三,主動與其他組織進行聯動與溝通。高校志愿者組織可以通過各種途經與其他隊伍建立聯系,保持定期的信息交換,相互吸取經驗,有利于不同的高校志愿者組織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第一,在建立短期的項目合作之外,建議高校志愿服務組織與社區加強常態化合作,一方面有助于社區服務需求的滿足,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組織更熟悉社區情況,提高服務水平。第二,社區和高校志愿組織應采取多樣的宣傳方式,進行志愿服務宣傳,擴大志愿服務活動在社區內的影響力,提高社區居民對高校志愿組織的接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