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春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了幼兒園必須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發育,將幼兒的健康作為首要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意識到了幼兒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幼兒生活中存在的行為偏差,心理問題,以及與他人交往不當等,都有可能源自幼兒的心理問題。因此,從多個維度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將成為幼兒日常教育的重點內容。
幼兒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具有獨特的特點,在幼兒階段有關于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方式,在不斷更新,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幼兒身心發育,應該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認知。在幼兒時期,幼兒的心理是其形成性格及品質的關鍵,幼兒的心理健康將影響其未來的性格,因此,為了能夠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必須要考慮其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和影響因素。
1.先天心理障礙因素,有的幼兒由于身體因素或遺傳因素導致部分生理缺陷,可能因此而導致心理不健康,也有的幼兒在成長期間由于家庭所給予的飲食結構不當造成肥胖或其他問題,導致內分泌失調,出現自閉癥,多動癥等。這種先天性的心理障礙因素較難排除,可能需要一些神經功能性的藥物加以治療,配合心理治療。
2.心理因素,大部分幼兒的心理問題都是由于心理因素所導致的,每個幼兒的心理發展都有其關鍵期,在這一關鍵期內幼兒具有獨特的個性,而且也會對于周圍事物有獨特的觀察。很多研究者均對于幼兒的心理因素展開研究認為幼兒年齡階段,幼兒對周圍的事物觀察時將有可能有不理解的地方,幼兒的迷惑可能會影響其是非判斷的標準和準則,如果家長在與幼兒溝通時要求幼兒過于聽話,不懂拒絕,或者對幼兒過于放松,過于溺愛,那么幼兒在構建自我個性的知識,其心理狀態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幼兒家庭結構以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可能會使其心理健康出現障礙。
3.幼兒自我意識因素,對于幼兒來說,自我意識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原因,目前幼兒在早期的自我意識萌發階段,如果不能正確的認知學習個人心理狀態,可能會影響其日后的處事風格,也可能會影響其周邊的人際交往。各類合作風格和溝通風格都會影響幼兒,但是幼兒的自我認知如果過高或過低,不能體諒生活環境,或周圍家長對自己給予的影響,那么幼兒的自我意識可能引起個體差異而產生偏差。大部分的幼兒都會在一個階段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受到挫折之后,如果沒有合理的疏導,有的幼兒有可能會變得異常自卑。
4.家庭環境及社會環境因素,幼兒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中,也生活在幼兒園中,幼兒所處的社會環境可能包括周邊人群、民風民俗、以及教育機構等。幼兒在平時生活和學習的基本場所會影響幼兒的心理變化,由于幼兒每天與家長、幼兒園、教師、社會人群等產生關系,幼兒的社會適應性發展仍處于稚嫩的階段,因此,在家庭中如果孩子過于依賴家長或者過于忤逆家長,在校園中孩子難以和教師及同學達成良好的互動,其生長環境和心理發育并不和諧等,都可能會影響幼兒的心理發育使幼兒的心理不夠健康。其中家長對于幼兒的影響非常顯著,有的幼兒父母本身工作非常忙碌,雖然承擔了主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沒有時間過多于幼兒分享或疏導幼兒內心的情緒,甚至自己也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這樣的家庭可能會對幼兒的心理產生不當的影響,甚至有的孩子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或意志性的行為[1]。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在遇到幼兒問題時常常顯得束手無策,為了能夠有目標的引導幼兒發展,幼兒教師首先應該提升個人的心理教育素養,不斷提升個人教育意志和品質,并真心熱愛幼兒,思考幼兒心理發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愿意幫助幼兒并實現自我成長。幼兒教師應該把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作為重要的內容,注重幼兒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關注幼兒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狀況,關注幼兒是否具有良好的與人交往能力。幼兒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幼兒獨立的心理疏導能力,觀察其性格是否樂觀積極,愿意和其他同學團結一致。為了能夠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將幼兒的性格特征、心理發育等作為平時和諧發展的重要目標,調整幼兒內在的心理狀況,實際能夠更好地面對外在壓力。對于幼兒來說,調整好自己所處環境和自己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與周圍的人接觸,才能夠全面的發展個人素養,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幼兒教師應時刻引導孩子注意心理健康發育[2]。
每個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可能與幼兒教師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幼兒的心理健康受到人文環境和周圍教育,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幼兒是幼兒教育領域內的主體,但是每個幼兒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幼兒教師應該認可幼兒的特殊性和期待性把握取在現實生活中與幼兒教師之間的交互性,從而能夠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幫助幼兒在和諧美好的環境內成長。幼兒教育主張以人為本幼兒教師主張以幼兒作為教育的主體,因此,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和孩子在日常交往過程中一定要觀察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區別社會性心理障礙和生理性心理障礙,并及時與家長溝通。每個幼兒教師及時了解幼兒心理現象和特征的關聯,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預防幼兒心理問題的發生。在幼兒園內以美術,繪畫,音樂和環境營造打造合理的人文環境,讓幼兒感覺到賓至如歸,把幼兒園當成自己的家。在“愛”的氛圍內長大的孩子往往更加具備愛人的能力,也更容易有自信,應對社會生活的挑戰,因此幼兒教師一定要本著一顆熱愛孩子,熱愛教育的心,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育語言,人的教育言行能夠讓幼兒感覺身心愉悅、內心舒適[3]。
幼兒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兒教師素質的直接影響,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常常會模仿幼兒教師的日常行為,在幼兒期由于幼兒的人格形成處于該階段,因此,其可塑性很強,學習能力也較高。在傳統的學前教育領域,有的幼兒教師認為,孩子們年齡上小,并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也不會平等的與幼兒交流和溝通,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良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教學引導作用之下,幼兒教師應該學會與幼兒之間良性溝通,把握其可塑性,提升個人性格的穩定性,幼兒教師懂得愛,懂得包容,懂得平等的與幼兒對話,征求幼兒的意見,了解幼兒的心態發育,將直接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育,促使其朝向更加溫和、包容,更適應社會生活的方向發展。對于幼兒教師來說,一定要在平時多參加心理咨詢和心理診斷,等培訓,了解心理教育技能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方式,讓幼兒教師不斷通過提升個人的心理教育能力,展開各類跟兒童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兒教師和幼兒之間的溝通橋梁,常常是基于其圓形和肢體語言,幼兒教師應注重個人心理素質和理論水平的提升,了解如何運用合理的語言行為和肢體語言打動幼兒,幫助幼兒健康成長,改善幼兒的心理狀況等等。
結束語:綜上所述,對于幼兒來說,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都有其個性化的特點,幼兒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參照行為標準和心理發育的平均指數,了解幼兒在一個階段的心理健康發育狀況,并及時矯正和引導錯誤的心理發展方向。為了能夠幫助幼兒在現代幼兒教育環境的健康成長,幼兒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即打造溫馨美好的幼兒成長環境,同時又能夠理順幼兒心理問題,必要時借助專業心理教育機構的力量,同時提升個人的心理教育素養。通過與家長之間的密切配合,幼兒園將掌握一系列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時能夠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展現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方面的能力,使得幼兒園的教育朝向真正專業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