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榮
(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恭六鄉中學,黑龍江 綏化 152000)
我國的教育已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創新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在教學中,教師應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愉快的教學氛圍,師生間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的關系。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和依賴心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學習。從而思維活躍,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迸發出創造的火花,激發其創新的意識。教師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于學生的見解、認識,正確的教師要充分肯定,給予鼓勵、表揚;錯誤的,教師不能直接否定,要肯定他敢說的一面,并用語言激勵他再認真思考,消除其畏懼的心理,使每個學生都敢問、敢說、敢于標新立異,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獨創精神,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多媒體畫面、錄音、講故事、謎語、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例如我在教學《燈光》一課時,我先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歌曲,讓學生觀看戰士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誓死殺敵的場面,聆聽激昂的歌曲,然后讓學生結合歌詞,聯系畫面進行聯想和想象,談一談自己聽后的感受。學生暢所欲言,教師抓住關鍵詞,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在情境中通過想象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志愿軍戰士的光輝形象,從而激起了學生對戰士們的熱愛,也更深刻地意識到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樣學生學習本課的欲望增強了,學生通過想象,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鼓勵學生質疑、釋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給學生充分的發表意見、質疑問難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迸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我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自由充分的質疑、解疑。學生通過研究后,設置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什么菲利普夫婦一家人如此盼望于勒回來呢?當菲利普夫婦一家人在船上遇到了于勒時,為什么沒有相認反而改乘圣瑪洛船回家了呢?菲利普夫婦為什么對自己的同胞兄弟如此冷酷無情呢?文中結尾處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學生設疑后,教師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下,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學生從設疑、釋疑這一過程中挖掘出了本文的主旨,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體會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創新能力提高了。
在教學中,要善于提出問題或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對于問題的解決,要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談自己的理解,認識和判斷。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找出答案。教師不要滿足一定的標準答案,而是要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相關依據,發展他們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認同,得出結論。一定要讓學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法。為此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鼓勵,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創造思維的習慣。學生由討論得出答案比教師直接向學生灌輸效果要好得多,長期訓練下去,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啟發學生大膽去想,讓學生在想象過程中拓寬創新思路,豐富創新內涵。
總之,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永遠向前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教學情境,正確地引導、創造條件,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促進個性發展,使他們能勇敢地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