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徐鳳
(吉林省榆樹市土橋鎮十四戶中心小學校,吉林 榆樹 130431)
語文是一門涵蓋內容十分廣泛的基礎性的學科,其中包含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名人史記等方面。因此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進行對于學生課本知識的教學,還要注重進行對于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由此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效率以及學習成績的提升。語文的學習是依靠大量文字為基礎的,因此對于自由活潑的小學生來說,是難以靜下心來進行深入學習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進而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融入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由此促進生全方位的成長[1]。
創新精神就是在所學習的知識的基礎之上,添加自身的想法創造出新的文章以及作品。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更迭都離不開創新精神。各個領域內,只有不斷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進行新想法的實驗以及探究,進而制作出新型的產品,由此才能促進該領域的發展。而創新精神的結果是需要依靠強大的實踐能力所得來的,可以說是,創新精神的發展是需要實踐能力作為依撐的,沒有精湛的實踐能力就無法對于創新的想法進行實施,進而創新就等同于零。因此創新精神是依賴于實踐能力所生存的。
而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創新能力能夠就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變得靈活起來。創新精神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在原有的知識上進行對于創新。可能學生會站在新奇的角度進行對于文章的分析,進而得到不同的結論,并可以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之中,由此為自身的文章增光添彩。并且創新精神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語文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有著更加豐富的情感,進而能夠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由此能夠有效順應社會的變革。
語文的知識都是通過文章敘述的方式來闡述知識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領學生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和講解,此時課堂會因為大量的文字而變得沉悶,而這樣的環境是無法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而且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導致其無法認真學習,乖乖聽講[2]。所以教師需要開展更多的教學模式,改變課堂的學習環境并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這一文章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潑水節場面的描繪,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將潑水節的盛況以及傣族人民快樂的情緒進行描述。其次讓學生想象對見到國家領導人的激動之情。第三,教師可以通過“小朋友們,周總理去傣族過潑水節咯,那小朋友們想不想去感受一下潑水節呢”,這時由于剛才的想象促使學生都會回答:“想去”,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于課文的閱讀。最后,在課文學習之后,讓學生進行總結,并問學生“小朋友們想不想了解更多的民族節日啊,下次上課誰能作為小老師,給老師講出其他的民族節日啊”。這樣可通過學生對于課文特色節日的學習興趣,趁熱打鐵,促使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并在閱讀中逐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同時有效促進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并且通過學生運用語言對于其他傳統節日的講解過程中,學生能夠運用自身的思維進行對于語言的創新,由此進行表述,進而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
小學生年齡偏小,生性活潑好動,在課堂上不能夠集中注意力,安安靜靜的聽課。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而互動教學的運用,不僅能夠讓小朋友認真聽課,還能激發小學生創造精神的發展,并以此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學習《曹沖稱象》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并將曹沖稱象的過程記錄下來,然后老師可以讓學生配合老師用課文中的方法稱取一顆石頭的重量。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解讀文章[3]。在演示過后,老師進行總結,并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曹沖,你會用什么方法來稱出大象的重量呢?并讓學生在小組之內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對于勢頭重量的稱取。通過課堂上的互動教學,不僅可以很好地讓學生掌握并理解課文中的內容,還能加深對于課文的印象。通過實驗之后的思考,還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通過實際的操作,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語文的作業應該貼合于學生的發展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創造力,和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因為年紀關系,希望更多人能夠關注自己。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開展朗讀配樂的活動,進行課后作業的創新。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讀寫能力對于學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并能夠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而寫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學生可以通過文章的撰寫,抒發自身的情感,并通過寫能夠鍛煉學生對于語句的運用,并通過學生對于文章的撰寫,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4]。
例如:教師在講述《貓》這一文章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于自身喜愛的小動物進行描寫,并通過文章的形式進行表述。在學生寫好文章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于文章的朗讀并配樂,然后上傳到屬于本班的電臺中。這樣家長和學生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收聽,同時家長和學生可以就學生的文章、情感、聲音等進行評論。這樣的作業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優點,還能夠在評價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以便在日后加以改正并針對自身不足的地方進行深入的探究并加以創新,不斷進行文章完善。此外,在每個月得月末可以在全班中進行優異文章的獎勵,由此能夠促進學生對于讀寫的熱情。同時能夠讓學生加深對于這樣作業方式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和成績,并能夠通過學生對于文章的寫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運用的能力。
結束語:綜上所述,社會的變革是需要能夠不斷進行創新和實踐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積極的促進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和變革,而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要的接班人來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能只進行對于課本知識的講解,要注重對于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因為小學是學生進行各項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期[5]。因此在這一階段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的順應社會的變革。但是小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來說,是很難進行的深入的學習的,由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探究新型的教學方法,以此能夠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充分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融入其中,進而促進學生能夠進行全方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