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豐 張雨函 楊婧 周勝君 羅雯怡
(1.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院,重慶 404120;2.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4120)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它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技能培養思維,注重在課程中融入思想教育觀點,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全面型人才,以良好的品德與價值觀念指導其更好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充分利用個人在高校中所學習的技術做到服務社會與奉獻社會,成為未來推動社會建設與發展的主要角色。在高校口腔醫學專業中落實課程思政觀點,更是使學生深入了解醫者仁心這一概念的重要途徑,只有切實將思政觀點與課程內容進行緊密地結合,才能使學生在技能掌握的過程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醫德,從而在未來的崗位實踐中更好地利用口腔醫學技術服務于人民,切實保衛人民的口腔健康。
我國廣大的基層村鎮中口腔醫學的相關建設尚不完善,一方面是因為當前鄉鎮等偏遠地區人民的口腔衛生維護觀念相對落后,人們缺乏口腔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意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前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理想導向驅使學生更多地融入到一線城市就業,使得鄉鎮地區缺少口腔醫學人才涌入,綜合作用下導致基層口腔醫學難以得到良好建設。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這一戰略不僅在經濟層面完善了鄉鎮等偏遠地區的口腔醫療設備,創造了更加優越的口腔醫療環境,還面向高校提出了醫療扶貧的口號,要求教師在課程中切實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擺正學生的職業理想,使學生能夠改變對深入基層的死板印象,真正將回到家鄉、深入基層展開口腔醫學實踐作為自身的職業理想,在信念的驅動作用下投入到家鄉的口腔醫療產業環境之中,成為家鄉口腔醫療建設的重要一環。這要求教師在高校口腔醫學專業課程中深入落實“愛國”教育,將國家政策與口腔醫學教育內容進行緊密聯系,使學生能夠從政策中看到基層對產業的迫切需要,從政策中看到深入基層在個人價值發展中的意義,最終重新校準自己的職業理想,將深入基層開展口腔醫學實踐作為自己職業規劃中的重要路徑。這將真正驅動學生以行為踐行愛國主義觀點,使其投身于未來的鄉鎮口腔醫療實踐之中,響應國家醫療扶貧號召,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工作者。
口腔醫療同樣關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崗位實踐中一個小小的疏忽以及工作中的失誤都將導致院內感染等風險,給患者帶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高校口腔醫學的專業教育實踐之中,教師還應將敬業這一思政觀點落實在教學環節之中,將其以嚴格標準的形式對學生的課程實踐活動作出具體的要求。這將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切實體驗嚴謹行醫的理念,真正使敬業成為其未來崗位實踐中的標準,切實在“敬畏生命”的敬業意識下保護好醫患雙方。
例如在口腔醫療實訓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器械消毒、環境清潔、無菌操作這三項控制口腔科院內感染的主要操作作為核心理論,制定嚴格的實訓標準,使學生能夠完全按照標準的要求開展實訓活動。在實訓課程中教師的嚴格要求下,學生真正做到了在實訓前檢查自己的制服穿戴、個人衛生清潔,并在實訓過程中嚴格規范個人的操作細節,在模擬中不斷深化無菌操作意識,而且在實訓結束后,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器械消毒進行嚴格的要求,使學生在模擬情境下也盡職盡責地按照醫療標準做好一切的隱患排查工作。在課程中以行為踐行敬業觀點的方式將使得學生在體驗中真正樹立起敬業意識,這將支撐其在未來的崗位實踐中自覺遵守行業標準,以敬業意識維護每一個患者的人身安全。
服務精神的培養是為了使高校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崗位實踐之中從心出發,切實做好對每一位病患的服務工作,真正在診治過程中耐心傾聽病患的問題與訴求,并運用課堂中所學習的技能準確地幫助病患解決自己的問題,使病患在學生的服務之下真正解除病痛。為了在高校口腔醫學專業中切實培養學生形成職業服務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利用行業先進人物事跡的方式,使學生在榜樣作用下產生對思政觀點的感性理解,最終切實養成服務精神。
例如在口腔醫學專業課程中,教師可以將口腔醫生徐培成的事跡作為案例應用在課程之中,將其在職業崗位上耕耘獲得的成就以及訪談中展現出的職業服務態度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具體實際地觀看,學生能夠對抽象的服務精神觀點形成更為具象的了解,并真正被徐培成醫生的職業奉獻精神所打動,從內心中萌生出更為主觀的服務精神,這將成為學生未來職業實踐中的重要導向,使學生能夠良好地服務于病患,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腔醫師。
思政教育不能一味地以理論教育的形式開展,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實踐以強化學生的直接體驗,使學生在主觀感受中更進一步的內化思政教育觀點,建立思政觀念體系,以此為學生未來的社會提供重要的指導。在口腔醫學教育實踐之中,教師對課程進行結合思政教育的融合化創新,同樣應該組織學生展開具體的思政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步入社會環境中展開與專業相關的服務實踐,真正對醫學服務精神建立起良好的主觀體驗,從而內化思政觀點,最終促成學生良好價值觀念的切實形成。
例如高校口腔醫學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可以組織學生在“9.20 愛牙日”這天真正走入社區之中,輔助社區口腔意愿開展口腔健康的宣傳活動,參與義診、愛護口腔知識宣傳等與口腔醫學專業相關的服務活動。在活動之中,學生能夠從社區群眾的反饋中更直觀地看到作為醫學專業學生自覺開展服務實踐對群眾的幫助,感受到專業服務實踐開展過程中個人精神價值的提升。利用實踐過程中學生建立的直觀體驗,教師可以在理論課程中進一步深化服務思政教育觀點,通過真實的數據讓學生看到當前在我國科普口腔醫學宣傳活動的重要性,從而深化學生的服務體驗,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的形成職業服務意識,切實投身于未來的崗位實踐之中展開職業服務實踐。
思政觀點下的集體主義教育需要教師在高校口腔醫學課程中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實踐活動,從而構建合作情境,使學生對集體的概念建立更具體的體驗,并真正積累協同經驗,為后續職業崗位中與其他醫護人員的協作打下一定的基礎。為此,教師可以在專業實訓課程中創設一系列合作項目,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協同實踐,在合作模式下解決一系列實踐問題。這一系列項目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集體中成員的互補、互助過程,從而真正助力學生形成集體主義觀念,并在經驗的積累中不斷強化學生的協同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未來合作模式的職業實踐之中。
例如教師可以在高校口腔醫學專業中組織學生開展模擬項目的實訓活動,使學生能夠在項目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結合項目的具體實踐要求展開討論活動,進而在合作討論環節中制定出真正可行的實踐方案,并進一步將方案落實在實踐環節之中去,展開具體的項目實踐。在后續的方案落實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協同的方式展開具體的實踐活動,真正在合作互助的形式下完成項目研究目標與實訓操作任務,真正制作出項目實踐報告。這一過程不僅極大地強化了學生在實訓環節中的自主性,能夠使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更為深刻,還能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積累起良好的協同經驗,切實看到個人能力在集體環境中的放大作用,最終真正引導學生樹立起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其未來的社會實踐活動打下重要基礎。
友善的口腔醫師形象不僅是獲取患者信任,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關系的重要內在條件,同時也是學生在未來職業崗位上更好的發揮服務精神的重要目標導向。在高校口腔醫學的教育實踐活動之中,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內化思政教育中友善的觀點,應該首先樹立起以身作則的教育觀念,積極的轉變教師的形象,在專業教學中與學生進行友善的交談,以此建立和諧的對話關系,從而在交互中最大化強化自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使學生能夠以教師為參照,真正建立起對友善形象更直觀的認知,最終輔助學生塑造友善的醫師形象。為此在口腔醫學專業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主動尋問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以友善的教師形象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將理論化的教育觀點真正轉化為實際的形象表現,最終影響學生建立友善觀點認知,為其未來實踐打下基礎。
高校口腔醫學專業在現階段的教育實踐之中過于重視學生對口腔醫學相關技能的掌握,在教學的評價環節之中教師也多于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以及技能應用的反饋,評價更多的服務于學生的技能素養提高,這極大地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培養,導致學生精湛的口腔醫學技能背后缺少強大的醫德作為支撐,不利于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為此,高校口腔醫學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考評體系,重視對學生思政內容掌握的評價,真正使學生在教師的反饋中不斷深化對思政內容的理解,最終養成醫者的仁心,投入到未來的口腔醫學崗位實踐中去。
例如在實訓環節的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高校教師不應一味地對學生技能的操作進行觀察,而是應該同時對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行為進行具體的分析,從中對學生的行為道德觀念形成具體的評析,從而在后續的評價環節之中向學生提供具體的評價。通過這種方式,教師的評價反饋將不僅輔助學生完善對技能的了解,提高技能素養,還將真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技能應用實踐之中不符合醫德標準的行為操作,并結合實訓過程中的實錄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這能夠幫助學生真正重視問題,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的實踐道德觀念,在后續的實訓操作以及未來的崗位實踐之中能夠注重以良好的思政觀點展開口腔醫學工作,真正形成良好的醫德,成為一名口腔醫學行業中的優秀服務者與奉獻者。
在新時代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口腔醫學課程中,使學生通過具體課程的學習真正樹立起醫者仁心,能夠使其以符合現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投入到未來的口腔醫學實踐之中,真正做到服務社會與奉獻社會,切實推動口腔醫學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