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波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阿壩 623002)
2019 年3 月18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會議要求教育領域辦好課程思政,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學習方向。傳統音樂教學,是真善美傳遞的主要途徑,要想為國家培育出有用的人才,傳統音樂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就必須落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傳統音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達載體,傳統音樂中蘊藏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奧妙,無論在哪個年級,都存在傳統音樂教學課程[1]。傳統音樂教學伴隨著新時代青年的成長,關系著新青年的思想健康,將共產主義思想教育與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相結合,不僅拓寬了中國共產主義的傳播途徑,又加深了新時代青年對共產主義真善美的印象,有助于為國家培育出高素質人才。
“課程思政”與傳統音樂教學結合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理念,傳統音樂教學課程弘揚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了傳統音樂演奏技藝,以藝術的形式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給新時代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傳統音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有助于培育出高素質的文化傳承者。“課程思政”注重立德樹人,音樂教學側重文化藝術,兩者的教育理念相結合是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有效方法。傳統音樂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藝術內涵,教會了學生傳統音樂的演唱技能,傳統音樂教學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通過傳統音樂教學課程,將中華傳統文化鐫刻在新時代的新青年心里。“課程思政”的融入,增添了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思想道德元素,讓傳統音樂教學課程不再局限于演唱技巧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課程思政”在傳統音樂教學中發揮了其立德樹人的功能,使傳統音樂教學成為了復合型高效育人課程,提升了傳統音樂教學課程的價值。傳統音樂教學與“課程思政”結合后,學生在課程中除了能夠學習到豐富的樂理知識、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2]。在學生自身的文化內涵加深后,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中華傳統音樂的內涵、更高維度的享受中華傳統音樂帶來的魅力。傳統音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是一種成功的教學理念,這種創新 的教學理念使得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與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發揮了各自的作用,達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助于為國家建設培育高素質的人才。
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文化正在向多元化發展,大量的潮流思想、異國文化不斷涌入人們的視野,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受到巨大的沖擊。教育領域必須肩負起保衛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讓中華文化牢固的銘記在每一位中國新青年的心中。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受到世界發展方向的影響,我國工業發展空前迅猛,公民生產總值直線上升,經濟愈加發達,人民的物質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人們為了追求某種利益而不擇手段,無視法律對道德的規范作用,甚至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明星也為了利益而觸犯我國法律。類似于這種道德淪陷、誠信喪失、極度缺乏責任感的現象層出不窮,在社會上形成了十分惡劣的風氣,對新時代的青年產生了非常大的消極影響。現在的一些學生,他們都是十分精明的利己主義者,在高速發展的經濟背景和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他們學會了阿諛奉承、投機取巧,共產主義教育雖然增加了他們的知識儲備量,但是他們在得到共產主義的恩典后,并沒有盡新時代共產主義接班人的責任,沒有履行為共產主義事業發展做貢獻的義務。這些學生在黨領導的培養下,學習了豐富的知識、獲得了強大的技能,卻沒有充分學習到共產主義的精神,沒有達到一個共產主義接班人應該達到的思想境界,辜負了共產黨的培養。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需要的是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兩項要求就如同一個健康人的兩條腿,其中任何一條腿受到傷害都不能夠推動共產主義穩步向前。所以在人民得到物質滿足的同時,也應該填充自己的精神財富。傳統音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能夠在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在文化大爆炸的新時代,這種創新的教學理念不僅鞏固了中國傳統文化,又提高了學生的精神文明,與新時代的時代背景十分契合。通過在傳統音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這一教學理念,滿足了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3],符合黨要求的“立德樹人”這一基本方針,為國家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早在我國古代,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就是讀書人必需要具備的六項技藝,天子舉行不同的祭祀活動所用到的禮樂也有所不同,中國傳統音樂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其中蘊藏的育人道理更是博大精深。古代人早就把長期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用歌曲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這種傳遞知識的方式高效而不單一。例如,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是華北平原地區辛苦的勞動人民長期勞作總結出來的農作物耕種經驗,將其編寫成一首悅耳動聽的歌曲,代代傳唱,二十四節氣歌在古代沒有先進的氣象測量設備的條件下總結出來,其精準度達到每年相差不到一天,這對我國的農耕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人將智慧的結晶融入到音樂中,使華夏文明得以延續,現今社會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傳統音樂教學中,形成了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以人為本的教學格局,“課程思政”與傳統音樂教學的教育理念相輔相成,與“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起到協同作用,共同為黨培育出優秀的接班人做鋪墊。中國傳統音樂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種生生不息的氣質與我國的共產黨的氣質暗合,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中國傳統音樂對人的心理有著極其強烈的安撫功能,對調整人們的心理狀態有著顯著的效果,“七情不能自節,待樂而節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由此可見,傳統的音樂有著強大的心理調節作用,傳統音樂可以讓讀書人的心踏實下來,讓讀書人深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中待人處事的道理,深入學習中化傳統文化的育人精髓,更高層次的體會民間的溫情與疾苦,懂得愛戴人民、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思想。
1.“課程思政”與傳統音樂教學結合,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中國傳統音樂的作者大多都是基層的人民,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勤勞、善良、樸實、有責任感等優秀品格,但是,古代勞動者面對封建統治制度下的壓迫、地主的剝削,他們心中的無奈只能寄托于美好的音樂,用悅耳的歌聲來發泄他們心中不滿的情緒,用質樸的歌詞來諷刺統治制度的黑暗。古代勞動人民具有的正確的價值取向,是使他們能夠擁有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的根本,古代勞動者在生活中,沒有被統治制度的黑暗完全蒙蔽雙眼,他們在現實的痛苦中仍然能夠通過民間的藝術享受生活的美好,也許他們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中早已明白,艱難的生活并不浪漫,踏實的活著才是最高明的藝術。民間的歌舞藝術獨樹一幟,直到現在,老百姓在婚姻嫁娶、逢年過節都能夠看到敲鑼打鼓、龍騰虎躍的慶祝場面,這種慶祝源自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豁達。古代勞動者們娛樂形式單一,最主要的娛樂形式就是民間的歌曲和舞蹈,這種娛樂傳承到現在成為了璀璨的文化,中國傳統音樂課程是對這種文化的繼承手段,通過中國傳統音樂課程,高效的弘揚了古代勞動者們的藝術結晶[4]。融入“課程思政”之后的中國傳統音樂課程,其育人的效果能夠更好的體現,樸實無華的傳統音樂文化結合共產主義思想,一定能夠培育出學生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只有積極向上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才能夠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向前發展。
2.“課程思政”與傳統音樂教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心理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應該以發展理性為目標”,音樂對人的心理狀態具有教化作用,中國傳統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心理。現今社會,盲目跟風的現象屢見不鮮,新時代的青年極度缺乏理性心理,理性心理的缺乏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非常容易被環境影響,做出缺乏理性的選擇。“課程思政”與傳統音樂教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心理,能夠更有效的為國家建設培育出高質量人才,推動社會主義的高效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延續至今,其頑強的生命力來自它本身具有的獨特育人價值,這種育人形式是沒有辦法被其他文化所替代的,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所特有的育人藝術,每個中國人血液中里流淌的藝術。“課程思政”在中國傳統音樂課程中的融合,鞏固的中國傳統音樂的地位,同時也加強了其育人效果,將中國傳統音樂中所蘊含的精神強有力的鐫刻在每一位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心中,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