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佳雯
(重慶海聯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0031)
紅色基因是建立在中國革命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凝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具備民族性、大眾性、科學性、先進性、時代性的多重特征,以首創精神、愛國主義、堅定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精神、開拓創新精神、堅定人民立場等為精神內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支持,而紅色基因與思政教育在價值理念、核心內容等方面存在異曲同工之處,兩者的融合可使得思政教育的形態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進而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有利于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因此,在大學范疇內,如何以思政教育為載體,有效融入紅色基因,則成為值得相關人員思考的重要問題。
對于在大學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參加,可進一步豐富其校園生活,在校園內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的同時,還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學校可以文娛活動為主要載體,將紅色基因融入其中,于學校內部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紅色主題活動,使得紅色基因的育人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思政教育有效性。
大學要利用與革命紀念有關的各種節日,如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等,在分析大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開展個主題的紅色基因校園活動,如“理想信念教育”、“愛國愛黨教育”等。提高學生參與校園文娛活動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同時,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加深對紅色基因內涵的理解,從而使得紅色基因的育人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以紅色基因為主題,在學校內部開展各種類型的學術活動,如“紅色基因學術講座”、“專題學術講座”、“大學生思政教育研討會”等。依托各種學術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對紅色基因的理解認識,將紅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當中,進一步優化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面向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時代四有新人。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環境之下,大學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需要對現有的紅色基因教育途徑加以創新,緊跟“互聯網+教育”時代發展形勢,善于利用網絡宣傳媒介。以網絡為載體,建設紅色基因專題網站,對紅色基因進行大力宣傳。面向大學生,為其提供接受思政教育、紅色基因教育的良好平臺。
對此,大學思政教師要對學生的身心現狀進行全方位透徹話的分析,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紅色基因專題網站,囊括人物塑造、故事刻畫、精神宣揚等多個方面,所建設的紅色基因學習平臺要凸顯全面性和理論性的多種特征。與此同時,在紅色基因專題網站設計方面,要秉持趣味性和便捷性的雙重原則。面向大學生,為其提供喜聞樂見的紅色基因教育內容,充分吸引大學生接受紅色基因教育、自覺主動學習紅色基因的熱情。此外,還需要在紅色基因專題網站內設置互動版塊,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提供雙向互動的溝通途徑。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拓展大學思政教育渠道的同時,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中國歷史革命,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及大學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具有積極推動與促進作用。
微信、微博是當前大學生較為常用的溝通交流方式,因此,大學立足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之下,要重視新媒體平臺的應用。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有意識的融入紅色基因,打造紅色基因新媒體平臺,借助微信、微博等公眾號平臺宣傳力的發揮,實現紅色基因與大學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因此,大學要以紅色基因為主要對象,開設針對紅色基因教育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凸顯教育性、服務性、知識性、趣味性的多種特征,面相校內學生推送與紅色基因有關的優質文章,以此來作為對學生進行紅色基因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之上,教師還可以以圖片、音頻等方式面向學生,直觀呈現紅色基因教育的相關內容。借助紅色基因官方微博的開通,還可圍繞紅色基因的相關內容進行大力宣傳,圍繞紅色基因設置相關的熱門話題,促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紅色基因話題討論當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紅色基因教育。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環節中,大學要重視本地紅色資源的應用,將其融入紅色基因微博和微博平臺建設當中,并將此作為大學思政教育的延伸與拓展。對思政教育方式加以優化調整,如發布推送、轉載文章、回復留言等,將革命史實、革命事跡等紅色基因內容呈現給學生,面向學生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和革命精神,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學生提供學習瀏覽紅色基因教育內容的有效途徑,加深學生對紅色歷史、革命精神的理解,并將其與現實生活加以對照。通過這樣的方式,可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促使學生將感知理解的紅色基因轉化為外在實際行動,實現大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
大學要重視思政理論課堂教學,對現有的教學方式加以創新變革,深入挖掘紅色基因的歷史內涵,實現紅色基因與思政理論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豐富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可以從思想觀念層面引起學生對紅色基因的重視,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紅色基因中的革命精神,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大學生堅定政治理想信仰。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對教材中與中國革命發展有關的內容進行深層次挖掘,拓展其中的紅色基因內涵,以真實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紅色基因的歷史文化價值。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利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在中國革命發展史講解時,為學生播放與紅軍長征、解放戰爭等與中國革命有關的影視片段,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在情境資源的帶動之下,促使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紅色基因與大學思政理論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以大學生為對象,面向其組織開展思政理論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加以優化調整,依托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巧妙合理的方式融入紅色基因,促使學生產生自覺主動學習紅色基因的興趣。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紅色基因的情感內涵,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對紅色基因與大學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思政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做到換位思考,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入手,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加以分析,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要符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托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紅色基因的內涵,從精神情感方面引起大學生的共鳴,以便為大學生主動學習紅色基因創造有利條件,促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可以自覺主動地弘揚紅色精神。因此,以思政理論課堂為載體,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對于學生的評價反饋要進行及時的歸納整理,分析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不斷完善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案,將紅色基因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于其中。依托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紅色基因教育。在鞏固紅色基因教育教學成果的同時,也可進一步提高大學思政教師的教學綜合能力。
此外,思政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密切交流,善于發現學生在情感、思想、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于學生的疑惑要進行耐心解答,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避免學生陷入錯誤的思想漩渦當中,指導學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技巧,于大學思政教育中充分發揮紅色基因的育人功效。
革命根據地、重大轉折地、斗爭戰場等均是我國紅色資源的重要表現形式,作為革命物質文化遺產,遍布著革命者的足跡。因此,以大學生為對象,在對其進行思政教育時,若想實現紅色基因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則要重視紅色資源的巧妙應用,增色紅色基因教育基地,為學生提供接觸紅色基因教育的機會,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將紅色革命精神滲透傳遞給大學生。
一方面,大學要深入到本地區的實際當中,對紅色資源的分布情況加以了解,結合大學的實際情況,建立紅色基因教育基地,將思政教育目標、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融入其中,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紅色實踐教育活動,凸顯目的性和趣味性的多重特征。大學在組織學生前往紅色基因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實踐時,要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參觀游覽的基礎上,還需要引導學生撰寫觀后感,對紅色基因進行重新回顧,將外在的視覺感知逐步轉移成精神內涵,以便將革命者的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實現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體驗感知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與革命老區之間的合作交流,共同建立紅色基因教育合作基地。在這一環節中,大學輔導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引導作用,將紅色基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環節當中。以紅色基因為核心內容,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和紅色基因研學活動,提高紅色基因教育基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將其轉化為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使得紅色基因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促使學生在實踐參與中可以更好地回顧感知革命歷史,體會革命先烈身上所傳遞的革命精神,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質,從精神和思想等方面入手,帶給大學生震撼。深入理解紅色基因內涵的同時,可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使大學思政教育朝著紅色化、革命化和時代化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在優秀傳統文化中,紅色基因占據一席之地,植根于中國革命歷史當中,凝聚無數革命先烈熱血的精神產物。以大學為場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滲透紅色基因,不僅可從精神情感上為學生提供正確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情操形成的有力支持,還可進一步豐富大學思政教育內容,這對學生黨性修養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強化均具有良好作用。因此,教師要妥善處理好紅色基因與思政教育間的關系,明確思政教育目標,借助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挖掘紅色基因歷史內涵、增設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紅色基因媒體平臺等一系列策略的實施,確保兩者處于深度融合的狀態,讓紅色文化遍布大學校園,面向社會,培育具備革命精神的高素質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