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剛勇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研究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學術界對工匠精神并無一致表達,筆者在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認為,工匠精神有一些基本內涵:首先,工匠精神屬于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精神的升華。其次,它是專門從事某種技術的匠人所具備的嚴謹、細致、敬業、追求極致的精神。再次,它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高度統一。
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的專業訓練和就業,而是在此基礎上的道德培養、升華和精神愉悅。尤其是站在職業教育的高層次的高職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那么,高職教育的立德樹人體現在哪里呢?工匠精神的培育正是高職教育立德樹人的契合點。在高職教育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就必然會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職院校是為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并能讓學生把這種精神根植于心,這必將既有利于高職學生的職業發展和成長,又有利于國家的建設和時代的發展需求。
為了了解J 職業學院學生工匠精神現狀,以及工匠精神教育情況,課題組組織開展了工匠精神的相關調查和訪談。調查對象選取了9 個二級學院300 名大三學生。其中,發出調查問卷 300 份,收回288 份,有效問卷282 份。隨機訪談了65 名大三學生。調查圍繞著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自我認知、基本要素,對求職就業的影響,以及學校對工匠精神的培育等方面開展。經過調查與訪談,發現高職院校教育中對工匠精神的培養存在一些問題,工匠精神培養欠缺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社會上比較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輕視專業操作技能培養,傳統的工匠社會地位低下。這種偏見認知到現在還普遍存在。大多數家長期望自己孩子成為公司的管理人才,腦力勞動者,而不是一線的技術工人,甚至是高級技工。從業都受到歧視,更別說在行業長期堅持,并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了。
高職院校辦學模式有向本科看齊的趨勢,看重教學科研,改變應用型辦學定位。為了學校的發展,不顧辦學條件,設置二門專業,擴大熱門專業招生規模,重量不重質。人才培養中,注重理論知識,輕視技能培訓和職業素養提高。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很少有學校明確把工匠精神培育寫進去。他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專門的職業技能,而不涉及教育學生追求精益求精的高原目標。這些無疑會影響高職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職院校普遍與企業合作,積極開展工學結合教學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但這些方式的合作在運行中存在問題。合作雙方從各自的目標來考慮問題,導致不能達到很好的育人效果。有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把校內實訓看成工學結合,把定崗實習或冠名辦班當成是校企合作。與之配套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資隊伍,無法有效對接,這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教育效果,無法形成良好的培育工匠精神的環境與氛圍。
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高職學生生源質量低,普遍學習成績較差,反映出他們的學習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們存在主動學習精神不夠,鉆研精神缺乏,學習毅力欠缺,等等。這些會嚴重影響他們專業素質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提高。不夠專心、專注,不夠嚴謹、細致,不能持之以恒,這些增加了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難。
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有效的職業元素,沒有鮮明的職業特色,職業精神滲透較少。學生活動中“見技不見人”。學生學習上彌漫著過關,不掛科的氛圍,缺少力爭上游,永爭第一的精神。課堂上被動學習,課后基本不學,專業學習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沒有追求卓越,不斷進步,做到完美的思想意識。這些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影響較大。
近年來J 職業學院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方面方法獨特,成效顯著。2017 年和2018 年,在江西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該校金獎數量和獲獎數量均列全省高職院校榜首。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總數名列全國高職院校第一、全省高校第二,并獲全國高職院校唯一的先進集體獎,為江西“雙創”教育爭得了榮譽。J 職業學院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實踐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為打造培育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J 職業學院在實行“立德樹人”工程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打造“立德樹人”工程2.0。在“立德樹人”工程2.0 中,突出“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它的宗旨是圍繞“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核心,重點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實踐能力,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較高的職業技能,力爭把每一名學生培育成“優秀公民”“卓越職業人”和“時代先鋒”,讓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專業課程教學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J 職業學院以建設國家優質校為契機,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本著因材施教原則,結合“工匠精神”理念教育,分層設置專業拓展、綜合素質提升、精英培養、創新創業等模塊,在教會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學生“工匠能力”的同時,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熏陶。例如,國際商務專業構建了“商學一體”“循環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每年均邀請 10 名以上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專業課程的兼職教師,構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已完成國際貿易綜合技能實訓與競賽平臺軟件及跨境電商實戰理實一體化操作平臺。
實訓課程模擬工作方式是培訓學生“工匠精神”的最佳方法。J 職業學院在專業實訓課程上,運用仿真工作環境,在專業實訓的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工匠精神。學院現有省級重點專業實訓基地4 個,省級專業技能實訓中心項目3 個,校級實訓基地18 個。建有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實用性強的專業實訓室140 余間??赏瑫r容納5000 多名學生進行專業操作、情景模擬等實訓項目。多數專業實訓室具有真實或仿真職業氛圍,為實訓教學營造真實的服務環境,不僅是學生的實訓基地,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的零對接,也是師生開展產學研的基地。
J 職業學院在與企業合作時充分實現深度融合與文化引領的作用,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企業文化的同時培養“工匠精神”。J 職業學院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種方式,比如來鑫產業園,江西向日葵電子商務公司、上海明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進駐學院,積極開展現代企業學徒制、訂單班等等,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大國工匠”。以訂單培養方式,簽約訂單班涵蓋物流管理、商務英語、國際商務、商務日語、工程造價等75%專業。
日常管理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J 職業學院以“項目化實施,系統化推進”的方式,將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改革綜合素質評價辦法,以學生發展考核管理辦法為工具,將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與學生評優評先等結合起來,獎優罰劣。
J 職業學院以“尚技工程”為著手點,圍繞“職商培育”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開展以培養崗位能力、職業素養為核心的系列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通過“文化藝術技能展示月”“職業教育活動周”、創新創業競賽、各類專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J 職業學院組建有42 名校內專兼職教師和60 余名校友、企業導師組成的“雙創”教學隊伍,建成了3400 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和悅創空間。通過雙創競賽與創業實踐極大促進了學生的工匠精神養成。
總之,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國家、社會的支持,又需要學校、學生的共同努力。J 職業學院從校園文化建設、專業教學、實訓教學、校企合作、校園行為管理、搭建職業技能競賽平臺等六個方面的系列教育舉措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有較大的實踐意義,值得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