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照星
(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陜派電影《孫子從美國來》講述的是一個中國皮影戲藝人老楊頭和一個美國小男孩布魯克斯之間的故事。老楊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與代表美國文化的布魯克斯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從“沖突對抗”到“祖孫情深”、從“水火不容”到“中西合璧”,在語言形式、飲食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經歷了一個艱難且極具代表性的融合過程。因此,筆者特選取這一電影作品作為研究實例,運用霍夫斯泰德維度理論淺談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順應國際交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興學科,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實際交際的過程,并且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會因價值觀念、文化取向、社會地位、角色關系等因素的不同而產生沖突。在本篇中,老楊頭與小男孩布魯克斯之間的交際過程便是以上概述的絕佳例證。
霍氏文化維度理論由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提出,該框架旨在從價值觀層面衡量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這其中,第一個維度便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根據霍氏理論,美國社會更傾向于個人主義而中國社會更傾向于集體主義,這一點在老楊頭與孫子布魯克斯的相處過程中也多有體現。首先是家庭觀念的差異:電影的開頭用簡潔的筆觸交代了主人公的背景信息:農村的夜晚+空巢的老人,“空巢老人”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用來指代子女離家后的中老年人,這直接反映出了中美不同的家庭觀念:中國人強調“孝”的重要性,兒女對父母具有贍養的絕對義務;但是美國的老年人強調獨立自主,不過分依賴子女。
中美在教育觀念上也有所不同:美國的個人主義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個性,而中國式教育多半是“說一不二”“嚴父慈母”型,比如在電影中,小孫子在尿床后并沒有像中國小孩一樣哭鬧或躲藏,而是主動承擔責任,自己拖著被子到院子里曬,但是爺爺并沒有因此表揚他的懂事與擔當,而是一頓訓斥:“多大歲數了還尿床,你害不害臊嘛”,令小布魯克斯既氣憤又羞愧;再有,愛華在夸贊兒子的漢語水平時,說“你是我的布魯克斯,我的驕傲”,這是一種典型的賞識教育,旨在通過鼓勵與贊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但當自豪的布魯克斯把自己的畫作蜘蛛俠展示給爺爺時,竟受到了直接的打壓:“就你這東西,我腳趾頭都比你畫得好”,看似無意的一句評價,卻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創新意識與探索精神。因為大多數傳統的中國的父母往往羞于表達自己的贊美或熱烈的情感,對子女也大多持著批評教育的態度,這也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下文化差異的表現。
距離指的是人們對權力在社會中不平等的分配狀態所能接受的程度。具體地說,“權力距離是指在一個國家的機構和組織中,掌握權力較少的那部分成員對于權力分配不平衡這一現象能夠接受的程度(肖世瓊,2009)。通俗地說:如果在一個集體中,下級對上級的從屬越高,既雙方的權力距離越大,相反,如果下級的獨立性越強,權力距離越小。
中國作為一個典型的高權力距離的國家,這一細節在電影中也多有體現:爺爺固執地認為“黃毛”外孫的存在有損祖宗門面,在沒有征得布魯克斯同意的前提下就掩蓋了他原本的文化身份特征,帶孫子去染了黑色的頭發,爺爺一味追求晚輩的“順”,便是中國教育中高權力距離的體現。“順”還體現在“無條件的順從”:比如說當布魯克斯打電話給媽媽時,中國大人“耳提面命”,教小布魯克斯與媽媽溝通,但是小布拿到電話后就躲到一邊,開始與媽媽進行獨立的交談。而美國作為低權力距離的國家,在家庭中更注重父母與孩子間的平等,強調個體差異性,追求個體自由,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這也是由權力距離維度上的文化差異所致的。
黃福奎(2017):“漢、英兩種語言,反映了不同的認知和接受心理,其背后隱藏著不小的文化差異。”在電影中,爺爺與孫子的語言文化沖突可謂一大亮點:爺爺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跨文化知識儲備和外語儲備的陜西老人,想當然地利用了漢語的意義與英語蹩腳地“嫁接”在一起,出現了“dog sun”這樣不倫不類的搭配來表達對布魯克斯調皮行為的“控訴”,然而洋孫子是絕對不會理解的;當洋孫子指著樹上的蜘蛛網說“spider”,老楊頭卻將其理解為麻雀,回應道“早飛了,就剩個窩了”,兩人的對話南轅北轍,語言文化差異十分顯著。然而,語言屏障帶來的文化沖突不是不可調和的,這一點在電影的結尾也給予了暗示:爺爺在邀請布魯克斯看皮影戲時,流利地說出了“Let’s go!”,而孫子也逐漸對陜西方言有了更好的理解能力。因此,只要有目的性地進行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語言沖突定不會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阻礙。
飲食文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一個國家自然條件、生活節奏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智慧的中國人民對于美食有著獨到的研究;而大多數美國人生活節奏較快,推崇以漢堡、熱狗等為代表的快餐文化。這一差異在電影中也著墨頗多:油潑面還是方便面?漢堡包還是肉夾饃?正如爺爺喝不慣牛奶,洋孫子對這陜北高原上的一切食物都“水土不服”。飲食文化的沖突看似無解,但是微妙的變化已然發生在了這對爺孫倆之間:布魯克斯可以熟練使用筷子,還津津有味地吃著陜北的羊肉泡饃。如今,中國各地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許多快餐店應運而生,而海外中餐廳的隊伍也是日益壯大,飲食文化漸漸從沖突走向融合,向著全球化邁進。
在影片中,蜘蛛俠與孫悟空的“沖突”也作為一條暗線貫穿始終,因此筆者選取英雄崇拜為切入點,剖析中美價值觀的沖突與融合。范瑩瑩(2019):“英雄崇拜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中國人喜歡神話英雄而美國人則更喜歡電影中塑造的英雄。”影片中小布魯克斯癡迷的蜘蛛俠在爺爺口中卻變成了“蜘蛛精”,而孫子也對中國的孫悟空毫無興趣。蜘蛛俠與孫悟空作為兩個國家的英雄“代言人”,具有很多共同的優秀特質,但中國英雄一般都具有神話色彩,比如說:孫悟空、哪吒等,他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即使是三國人物諸葛亮,在書中也多了一分神話色彩;但是在美國人心中,英雄多半是真實的,他們也會遇到挫折和死亡,但是他們比普通人更勇敢、更堅強,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困難。
但隨著爺孫倆的親密相處,這一文化隔膜也逐漸被打破,兩人對于對方的文化象征也由最初的排斥走向了接納。影片中,爺爺無意踩壞了布魯克斯的蜘蛛俠玩具,跑遍大街小巷卻搜尋無果,便想到運用中國的傳統藝術——皮影,為孫子制作了一個獨一無二、中西合璧的蜘蛛俠;當蜘蛛俠與孫悟空在墻面上相遇時,這不僅僅是光與影的藝術對話,更是中美文化的完美交融。尤其是影片的最后,大遠景下的祖孫兩人,布魯克斯問爺爺:“孫悟空真能打敗蜘蛛俠?”爺爺意味深長地答道:“為啥要讓他們打架呢?要讓孫悟空和蜘蛛俠成為好朋友,一起保護我們的地球。”這一回答凸顯了兩國文化在交流中逐漸趨向融合的主題,表達了中美兩國攜手守衛和平的美好希冀。
該電影作品作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典型例證,對于本次研究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當布魯克斯與爺爺對唱戲曲和英文兒歌時,雖然語言與文化的障礙無法瞬間消除,但是情感的連接并不會因此而斷絕,中美文化的交融也會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跨越鴻溝。正如王芳(2013)指出:“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是不爭的事實。直面差異和沖突,了解中美文化,加強中美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才能真正實現中美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