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育才
(貴州省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貴州 都勻 558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和群眾智慧的科學凝結,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社會文化的基礎構成。農村地區是非遺文化的主要發展環境,非遺傳承和保護能夠為農村地區改革發展提供文化動力,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科學發展,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高效落實。而在實際的非遺保護和傳承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文化職能部門結合農村地區發展形勢,發揮非遺價值優勢,推動農業農村科學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推動社和文化發展起到關鍵作用,作為民族文化發展成果的直觀體系,非遺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力量,通過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能夠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價值,對群眾的思想意識形成科學的引導,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科學推進,營造積極的文化發展氛圍。同時能夠推動社會產業結構的科學轉型,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1]
非遺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的科學凝結,其結構較為固定,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一是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傳承人能夠熟練掌握文化技藝,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主體。二是非遺環境,非遺中蘊含著較強的環境因素,是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發展變化的直觀展示,與文化發展環境緊密相關。三是非遺文化活動和產品,是非遺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主要對象。[2]
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高效開展對推動鄉村振興起到關鍵作用,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文化基礎,增強農業產業的文化軟實力。非遺中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有效增強農村地區的文化底蘊,建設具有農村特色的文化形象,提升農村地區的文化影響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文化基礎。同時非遺文化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能夠有效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農民的思想意識進行科學的引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強化集體意識,推動農村基層治理體系的科學優化,營造積極的文化發展氛圍,推動新農村的科學建設。同時非遺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科學運用能夠推動文化產業的高效發展,實現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增強經濟發展潛力和動力。[3]
群眾的積極參與是推動非遺文化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對社會文化建設提供有效支持。而當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生活壓力較大,作為非遺傳承和保護的重要主體,對非遺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對非遺活動缺乏參與積極性,傳承人的思想認識存在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制約著傳承和保護工作效果的提升。同時農民群眾的文化意識較為薄弱,文化知識水平不足,無法對非遺的文化價值進行合理的利用,影響非遺價值的實現。[4]
當前社會各界對農村地區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視和投入力度存在不足,對非遺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缺乏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無法保證較好的保護效果。缺乏完善的保護機制,相關法律法規得不到嚴格的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較為固定,無法形成長效管理機制,不能對制度進行實時的調整,無法對非遺保護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不利于政策方針的高效落實。同時非遺文化保護主體較為單一,缺乏對相關資源的高效整合,對社會資源無法形成有效的利用,各個職能部門和管理主體將間缺乏有效的協作,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影響非遺傳承和保護效果。
非遺具有較強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對非遺的科學開發能夠推動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的科學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而在實際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保護和文化資源開發間無法形成有效的平衡,存在文化資源開發不到位或是過度開發的問題,文化開發模式較為粗放,文化品牌建設較為滯后,不能形成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部分地區對非遺文化的開發力度存在不足,過于重視保護工作,無法保證文化價值的高效實現。
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高效開展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文化基礎,為滿足新農村建設要求,文化部門要提升主動意識,發揮自身文化職能優勢,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轉變傳統的文化工作思路,結合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加強對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重視和投入力度,強化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為非遺保護提供物質基礎。要積極學習成熟的非遺文化保護和開發案例,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改進,推升非遺保護工作的科學性,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和經濟價值,推動鄉村振興的高效推進。
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宣傳工作的重視,利用宣傳工作優勢,引導非遺傳承人和農民群眾形成對非遺價值的正確認識,營造積極的文化發展氛圍,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為文化價值的實現提供環境基礎。要強化思想引導,推動非遺保護法規和政策方針的高效推廣,增強農民群眾的法治觀念,有效杜絕破壞非遺文化的行為出現。文化職能部門要積極拓寬宣傳渠道,借助網絡平臺,有效拓寬宣傳范圍,推動非遺文化的高效傳播,增強農村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完善的非遺保護機制是為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提供制度基礎,文化部門要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合作,構建協調機制,形成有效的合力,保證文化法規和政策方針的嚴格執行。要落實責任機制,明確權責劃分,正確文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證文化機制的高效落實。要完善評價機制,對文化工作成效形成及時的反饋,及時發現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相關規章制度進行科學完善。要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發揮文化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保證非遺保護效果的提升。
非遺文化內涵在農村管理中的科學融入,能夠有效提升管理活動的人文意識。在農村治理工作中,要深入挖掘農村非遺文化內容,發揮傳統文化優勢,形成對農村治理體系的優化,營造積極的民主氛圍,激發農民的參政意識,推動農村治理體系的科學優化。
非遺文化對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積極作用,對推動文化事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管理部門要發揮非遺文化價值,建設科學的文化品牌,豐富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拓寬文化經營形式,借助電商平臺優勢,形成有效的宣傳推廣效果,建設優質的文化品牌,加強與有條件的地方農村合作社合作,打造非遺產業品牌及產業鏈,提升文化產業的社會影響力。要培育優質的文化形象,轉變發展思路,積極開發具有農村特色的非遺產品,保證產品質量,拓展銷售渠道,推動文化服務產業的發展,優化農村發展方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高效實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高效開展對推動鄉村振興目標的科學實現起到關鍵作用,農村地區要對非遺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形成正確的認識,結合地區發展實際需求,深入挖掘非遺內涵,推動文化產業科學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樹立文化品牌,推動農業農村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