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重慶市巫山縣白果小學,重慶 404700)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數學課程內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的思考、探索。由此可見,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小學生數學學習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內容,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從而有效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對于難度系數大的數學知識,如果僅憑教師口述,小學生很難理解,即使教師反復的講解,也仍然有一些后進生聽不懂,這樣形成了兩極分化,將會對小學生造成影響。而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引入課程,創設具有趣味性的生活情境,降低數學知識的難度。小學生可以一邊學知識一邊做游戲,實現寓教于樂。當小學生不再恐懼數學,他們的解題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將生活化教學手段運用在小學數學教育工作中,最明顯的優勢就是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與實踐活動當中。一方面,是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小學生所熟悉的,將其與知識結合在一起,可以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一旦距離被拉近,學生對于學該項知識的抗拒感就會減少,也便會自然而然地主動探究其背后更深層次的本質內涵。另一方面,融入生活元素,教師往往會在無意間將趣味素材運用進來,這無疑會讓“教”和“學”的內容更加生動、讓課堂氛圍更加活潑,而對于學生而言,面對生動的內容、處在輕松活潑的環境當中,其學習熱情自然會更加高漲。
小學數學課堂上,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使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并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基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列舉生活實例來設立教學情境。首先,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改進教學觀念,幫助學生深化理解生活化教學,并對生活化教學進行靈活應用,并通過集體備課、培訓等途徑,進行高質量課程的設計。其次,數學教師需注重情境的設計,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水平、課程內容、興趣愛好等特點,提出價值、意義較強的教學問題,并將生活元素逐步滲透到課前導學、課中教學、課后練習等環節,增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獲取,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進行“9 的乘法口訣”這節課的教學時,教師先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孫悟空降妖的視頻,讓學生說出孫悟空會八九七十二變,豬八戒會四九三十六變,而師徒則會經受九九八十一難,以此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并與教師進行積極溝通交流,從而使小學生在奇特、精彩的數學情境中實現共同學習,并實現高效互動。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它具有獨特的風韻格調,教師要把握好語言的運用,既要給小學生做出一個好榜樣,還要激勵小學生努力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學水平相當的兩位教師的教學效果卻迥然不同,可見教學語言在課堂上是十分重要的。針對小學生抽象思維不活躍的情況,教師可以采用靈活、生動的課堂語言,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帶領小學生共同探索數學難題,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多樣性的數學活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針對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教師要改變語言方式,把握切入時機,可以運用高亢激昂的語調來吸引小學生,幫助小學生逐步理解和接受知識。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時常與小學生溝通交流,以生活化的語言增強小學生的好感,喚醒小學生的共鳴,使小學生輕松的面對數學和利用數學。
以上提到的都是生活化教學的一些具體策略,是引入生活化場景,但并沒有落實到生活中去。而因為缺少這樣一個落實的過程,所以學生還是會感覺到缺少一種“真實感”,覺得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生活之間仍然隔著一層距離。為了突破這個距離,教師應該積極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給學生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而且這些活動本身應該是有生活上的意義的,而不是教師憑空想象出來,學生卻理解不了的。這樣學生才能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用處。通過經常組織學習活動,學生終會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隨處可見。例如,對于比例的相關內容,教師就可以在“比例尺”相關內容講解完畢后,布置“按合適的比例將你的家畫出來,同時標清比例關系”的實踐任務。這一任務既能夠考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并培養其知識運用能力,又具有一定趣味色彩,對于提高同學們“學”和“做”的積極性是大有裨益的。
結束語: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們必須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不斷進行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找到相應的規律,不斷促進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的生活化,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