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華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牛佐小學,河北 衡水 05300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愛上課堂,是所有一線老師永恒的追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堂課的切入點都離不開導入環節,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適宜恰當的導入設計,好似投入大海的一塊巨石,激起學生猛烈的思維浪潮,積聚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強烈的探究心理,為課堂教學的成功與高效奠定基礎。想要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務必要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下面,我將結合我校語文公開課活動中各位老師的導入設計,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幾種常見導入方法的運用談一些淺見。
“溫故而知新。”積累是學習語文的基本素養,一線語文教師都會刻意去培養學生樂于積累的學習習慣。復習舊知是積累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會被多數老師作為新課時的“集結號”,目的在復習鞏固舊知的同時,引入新課。但采用復習導入時,要注重“精”與“緊”,既復習知識點的選擇要精煉,復習內容要緊扣新授課,讓學生聚攏思維,專注課堂,起到自然過渡與引出新課的作用。如在一年級后鼻韻母“ɑng、eng、ing、ong”的教學中,授課教師采用復習前鼻韻母“ɑn、en、in、un”的導入方法,不僅回顧了舊知,還強調與指導學生前鼻韻母的發音方法,在導入時就為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后鼻韻母與前鼻韻母的發音區別”打下基礎,再出示要教學的四個后鼻韻母,讓學生結合實物圖片嘗試認讀,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課。復習導入切忌“多而泛”,復習內容過多,消磨了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生響應不積極,使老師的教學激情遭受挫折,以致整堂課變得“索然無味”。
興趣是一切學習活動最好的推進劑。在教學中,通過故事誘導、名言引入、設置懸念、質疑發問等談話的方式,適時導入新課,既能渲染課堂氣氛,也可以利用學生追根溯源的心理,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渴求“謎底”的狀態下探求新知。如在四年級《盤古開天地》的教學中,授課教師以講述與分享神話故事的方法導入,讓學生以期盼新故事的心理狀態進入新課的學習。談話導入在課堂教學中是較常見的,在使用談話導入時,授課老師要做到循循善誘,由簡入深,步步緩進,更要把控好談話合理范圍與學生響應的預設程度,留置懸念與質疑過深,會壓滅學生的興趣星火,談話時對學生反響失去把控,更會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九霄云外,對整節課而言,不僅沒有導入,反而起到“導出”的作用。
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普及與應用,是一線課堂教學的一場革命,它改變了以往“講”與“聽”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多媒體演示中,視聽結合,全方位接受知識。教師依據授課內容,借助與之緊密聯系的歌曲、視頻、動畫、照片等資源作為課堂導入,既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在寬松的氛圍中創設出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二年級《望廬山瀑布》一課中,授課老師以播放各種瀑布視頻作為導入,讓學生在驚嘆中感受到瀑布這一自然景觀的雄偉與壯麗,產生抒發觀看感受的欲望,帶著這一感觀余韻學習古詩,使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更加輕松,也更加深刻。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已經普及,作為使用者,教師要熟練掌握使用多媒體的技能與技巧,能自主使用各種多媒體課件,了解多媒體設備,并能維修簡單故障,課前要做突發狀況的預設案,以避免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破壞者”。此外,從網絡選取多媒體資源時要細加斟酌,謹慎選取,以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緊密聯系授課內容為原則。
人類科技文化的大發展推動著時代的進步,在這一前景下,當前的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識字斷文,它還承擔著傳播科學、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優秀品質等育人任務。基于此,語文教材包含的內容也日益豐富,課文的編排也更多樣,在說明文、科普文、名著節選等,以及寫作年代較為久遠的文章的教學中,可以采用知識拓展的方法導入,利用教材上編排的“資料袋”“閱讀鏈接”等內容,或課前學生搜集與課文相關的文學作品等作為導入資料,讓學生認識到課文蘊含的科學原理、探究精神、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等,便于后續教學環節的開展及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好地凸顯課文的教育意義。如五年級《牛郎織女》一課,授課老師以《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課后“資料袋”、牛郎織女星座圖作為導入,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牛郎織女”故事的來源,還營造出濃烈的文學氣息,也讓學生以科學的眼光看待“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既感受到故事本身的凄美,又不沉溺于故事。知識拓展導入依然要講求把握合適的“度”,拓展內容過于深入與豐富會導致“喧賓奪主”的現象,讓學生反而對新授課的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導入的恰當適用與否,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教學效果。作為一線教師,只有在備課時著力課堂導入環節,精心設計,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迸發智慧的火花,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無定法,導入亦無定法,這其中的奧妙還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總結,并巧妙地運用,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略語文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