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玲
(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第一公辦示范幼兒園,江西 贛州 341900)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記錄者,更是推動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人們學習語言,不僅用它來表達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依托語言學習,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融入集體,不斷進步。學前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必須重視對幼兒語言能力的訓練與引導。
幼兒園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時,所能采取的類型其實相當有限,基本上局限于文學作品學習活動、早期閱讀活動、講述活動、談話活動、聽說游戲活動等,活動的類型比較單調,不能很好地調動幼兒的學習參與意識。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帶有一定的灌輸性質,難以深度激發幼兒參與交流的興趣。
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忽視,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感覺到更加快樂,而且能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營造歡樂的互動氛圍。但在游戲設計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單純圍繞語言學習而設計,忽略了游戲本身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很多時候都是教師慢慢講、幼兒靜靜聽,幼兒在學習活動中只需要到場就行,這容易使幼兒出現倦怠心理,不易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
語言教學過程中的游戲化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保證游戲環節中的靈活性,以及需要具備一定的動作,肢體語言的加入能夠讓語言教學游戲過程更加的有趣,讓幼兒的身心能夠實現同步發展,進一步地提高幼兒對于語言學習的自主性。幼兒教師要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始終將幼兒作為教學的主體,讓肢體語言融合到幼兒的語言學習當中。肢體語言相對于語言來說會更加的自由,并且會更加的富有個性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對幼兒進行引導,對于幼兒的想法要進行耐心的傾聽,發揮自身引導者的重要作用,從而能夠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幼兒,并且還能夠提高課堂的效率,滿足幼兒學習的基本需求,也能夠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這對于幼兒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強調課程活動應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以引發幼兒的生活體驗,激發其參與的興趣,提升課程活動的有效性。語言活動也不例外,在開展語言活動時,必須立足于幼兒的現實生活,發掘多樣化的語言活動資源,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理解和掌握語言活動中的知識,運用語言知識進行回答,促進幼兒之間的聯系、學習和交流。立足幼兒的生活實際設計語言活動,應注重日常游戲化場景的設計。日常生活場景中,都有語言的運用,這就為游戲化語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前提。例如,在幼兒園大班語言《我的好媽媽》的語言活動開展時,筆者首先為幼兒播放媽媽在家中為幼兒做一些事情的錄像為形式創設情境。錄像的播放,情境的創設,讓幼兒感受到媽媽為孩子付出的辛勞,從而激發他們愛媽媽的情感,為有一個好媽媽而感到自豪。活動在情境中拉開序幕,如帶領幼兒舉辦一個“媽媽的作品展”活動,通過這個游戲活動的開展,讓幼兒認識到媽媽真能干。再為幼兒播放視頻,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媽媽是怎樣關心孩子的。在視頻情境中,筆者不斷提出如早上媽媽要做哪些事?下午下班,媽媽還要做哪些事?晚上,媽媽又是怎樣關心孩子的?……這個環節游戲的開展,融入“比一比”“說一說”的活動,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參與,主動表達,從而發展語言能力,也提升語言教育的意義。
比如在幼兒認知或語言學習活動落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美術活動進行巧妙融合。依托區域活動提供的場景,讓幼兒自選材料自主構思,用藝術的形式表達一個故事。接著讓幼兒在說一說、講一講中,豐富幼兒對畫面的認知。讓幼兒用自己的小嘴來編故事,鼓勵幼兒積極表達,快樂創編。另外依托數學認知活動,也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幼兒本身有很強的創造性,教師拿出三個桃子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編故事,每個幼兒就能編出一個獨立的小故事,多個幼兒聚集在一起故事就變得多種多樣。
結束語:幼兒語言教學的游戲化發展,是把更多的快樂帶入到了教學的過程當中,讓幼兒能夠在更加輕松的環境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這一過程需要教師付出很多的努力,也需要去改變傳統的觀念,從而為幼兒的未來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