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婧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東 東莞 523133)
經濟人理論是構成西方經濟學高樓的基石,作為西方經濟學中關于人的經濟行為分析理論,它的出現時間最早、影響也十分的廣泛?;镜募僭O前提幾乎貫穿與經濟學的始終,其中“經濟人”假設是最基本的假設之一。這種假設的最早提出者是亞當·斯密,其他的古典、非古典經濟學家對這個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在管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人性假設這個問題,它作為管理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范疇,對于管理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本文主要內容是從經濟人假設出發,在政府是否是經濟人和經濟人假設與制度選擇兩方面論述了經濟人理論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本文的公共管理主要指的是以政府為主體的管理,并不包括非政府組織的公共管理。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1]的釋義中,經濟人指的就是在對經濟人的各種各樣的描述中,經濟人的稱謂在工具意義上,通常都是賦予給理性的人。理性是“經濟人”假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在這種所謂的理想的情況下,經濟行為者能夠擁有完全的充足的偏好行為。我們一般認為,“經濟人”的實質是伴隨著經濟理論的發展不斷的豐富充實,它的基本定義是一切個人的活動都是為了增加自身的經濟收益,在使個人能夠有收益的前提下,再去考慮他人或者是社會利益;在有許多種行動方案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個人會根據收入與產出比來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個,來使自己的利益收入最大化。
新政治經濟的出現給公共管理的研究帶來了新鮮的力量,注入了新的活力。經濟人假設對自身利益的分析與之前的性惡論不一樣,它用公私利益和諧觀代替了沖突觀,進而為克服片面強調規則帶來的一系列不利后果提供了一個可以選擇的新思路。
公共管理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組織為有效促進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而進行的非營利活動[3]。它強調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卻弱化了政府的政治職能。無論是在公共管理理論還是公共管理實踐中,都不能忽視經濟人的假設,只有以經濟人假設為邏輯起點,才能深刻理解公共管理的意義。經濟人假設同時強調人的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和諧。也就是說,在適當的制度安排下,自利的個人將在不背離其初衷的情況下促進公共利益。公共組織的問題已經從如何有效地規范官僚,防止其侵害公共福利,轉變為如何有效地實現激勵共容,即引導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官僚,在承認合理私利的前提下,提拔公共利益官僚。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已經從管制轉向激勵相容。市場機制的引入、公私競爭的加強、官僚利益動機的構建、公民與消費者的選擇、注重結果與績效都是基于此。
經濟人理論在公共管理中應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兩個方面:
政府是不是經濟人[4]需要幾個角度來討論。最初,宏觀經濟行為的主體是政府,它的行為目標具有明顯的“經濟人”特征。政府在追求自身行為目標優化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應用“經濟人”的思維方式,對“經濟人”的擴展與應用。現實中,發展區域經濟,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也是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也表現出了其“經濟人”特征。然后,從國際事務的角度看,各國政府都是經濟人,政府間的博弈行為實質上體現著“經濟人”的思維特征。政府間的摩擦和糾紛大多是在經濟利益的博弈中發生的。
經濟理論的分析與研究,經濟制度的選擇與安排,都離不開現實的經濟現象和經濟生活[5]。制度是一種行為約束,它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具體而言,它包括:反映制度的規則、程序和裁決。制度有效的前提是制度的動力機制和約束機制是有效的;物質的獲取仍然是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在歷史條件下,經濟人是整個經濟系統內在有效的動力源和制約源,也是有效制度安排的前提和基礎[6]。
根據以上內容,經濟人理論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經濟人不是自私和利己的代名詞,不能完全否定經濟人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我們應該有側重點地把經濟人假設選擇性地應用到公共管理中。在符合一定的基礎條件時,把政府當作經濟人,并將其有效地運用到當今的行政改革中,就可以整合對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理解。這不僅在客觀層面符合事實,也有利于公共管理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