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濤 魏志望
(昭通市體育場館管理中心,云南 昭通 657000)
2016 年6 月15 日,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該計劃中指出:在2020 年,全民體育健身意識要有所增強,參加體育運動人數要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 次及以上體育運動的人數要達到7 億人次。現在的基本情況,國內各級政府都在紛紛響應國家號召,陸續推進全民健身工作,并且也獲得了諸多客觀成效,但是在具體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全民健身文化建設和發展進程。
第一,民眾建設觀念薄弱,造成全民健身運動呈不均衡狀態。國內很多基層地區,文盲和半文盲人數眾多,這些人的思想觀念守舊,生活方式固化,思想上通常都是將生產勞動作為重點,久而久之就把勞動生產當成是健身。經濟繁華的大都市中,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也不盡人意,通過數次調查和分析可看出,最近幾年國內城市地區參加健身的人數盡管在連年增加,但結構不均衡態勢十分明顯,男性健身比例要遠超女性,并且城市中參與健身的公民,年齡結構上也很不均衡。城市中參與建設的民眾由于職業不同,所以鍛煉頻率上存在較大不同。
第二,經費匱乏,活動場地和運動器材供給不足。全民健身文化建設期間,運動場所的規劃和建設,以及運動器材的管理和維護,這些工作的開展均布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資源。所以說,各地區開展全民健身情況深受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差異較大,政府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撥付的經費十分有限,這就致使全民健身活動場地嚴重不足且體育設備甚是短缺。一些貧困地區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民眾無暇參與各類體育活動,反觀政府及社會,也沒有能力為群眾創建良好的運動氛圍,所以全民健身文化建設可謂舉步維艱。
第三,相關部門對全民健身的重視度不夠、指導力不足。因為相關職能機構對全民健身長期不重視,并且實施的時候十分被動,這就導致全民健身始終不見成效。一些活動參與人急于求成,總是希望自己參加了一段時間之后很快就能改善體質,當經歷了一段時間運動后感覺收效甚微,便對運動健身抱有“將信將疑”的想法。一些人對運動健身存在誤解,認為健身“包治百病”,所以進行大量的超負荷訓練,這必然會適得其反。有些人看見或聽見媒體對健身功能的大肆宣傳,不考慮自身身體情況就進行盲目運動,選擇不適合自己身體條件的項目去健身,這樣便會對身體造成不小的損傷。
很長時間內,錯誤的運動觀念存在,導致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失衡,以致于造成全民身體素養偏低。針對此種情況,相關職能機構要最大限度上借助新媒體、傳統媒體等平臺,去宣傳科學健康的運動理念,從而形成良好的宣傳效果,讓全體國民樹立起“天天健身、幸福一生”的理念,將健身活動真正地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合理的引導,讓每一位國民都參與其中,從而達成全民建設運動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要發揮出作用,需做到有效組織、全面發動,優化若干管理細節,全面助力全民健身文化建設。首當其沖是要發揮出基層組織領導能效,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之后在此基礎上挖掘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整理資料,精心策劃,讓傳統體育項目“活”起來。再者就是要深度優化社區體育管理機制和基礎性運行機制,打造街道辦事處為核心、居委會為重點的體育健身協會組織,立足于社區實際情況,開展一些適合于不同年齡和不同職業且娛樂性、正能量十足的體育運動,讓全民健身進入每家每戶,深植于每位國民的心中。
現在的基本情況是,國內全民健身運動基礎設施資金的籌集方式不固定,所以當務之急便是要構建“政府投資+社會集資”的多路徑資金運作模式。
政府方面需要持續加強資金投入力度,將全民健身活動場地設施建設落實到城鄉建設規劃方案中來,期間要秉承“黨政主導、便民為民”的基本原則,循序漸進增加和提升體育基礎設施的數量和質量。
需要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及中介組織等為全民健身投資,秉承“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原則,推廣有償服務管理、部分有償服務管理的運作模式,由此去提升運動場地的設施器材建設。
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體育運動去振興當地經濟,將體育產業所得收入反哺給全民健身項目。
應該了解到,全民健身運動的落實與開展,不僅要得到相關職能機構的支持,還要得到體育專業人士的認可和參與,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全體公民參與健身的活力和動力。
第一,做好宣傳工作,面向全民為之普及運動知識。可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誠邀體育界專家和醫學界專家以及心理學專家等在廣播電視中開展專題講座系列活動,全面宣傳全民健身知識,讓民眾知曉健身益處,從而慢慢形成主動參與思維。
第二,做好指導工作,強化全民健身技能。中國要盡快建立一套全民健身指導員制度,并且要配備專業的活動咨詢站,繼而面向社會、面向基層去推廣全民健身,全心全意的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關鍵點在于組織和發動志愿者,這些志愿者要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儲備以及運動能力,在志愿者的模范帶頭影響下,引領更多的人民群眾去參與體育運動,使得民眾愛上體育運動,繼而便可有效提升全民身體素養。
綜上所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處在新形勢背景下,我國全民建設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民眾建設觀念薄弱、經費投入程度低、相關部門重視度不夠等一系列問題,所以當務之急便是要引導全民樹立正確健身理念,促進全民健身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并且要改革資金籌集模式,使得運動場地設施和器材日趨完善,再由有關部門要穿針引線、爭當先鋒,積極組織文明且健康的群眾建設項目,各方發力,如此便可有效提升全民健身文化建設水平和效果,讓每一位國民都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鍛煉身體、愉悅心情,使得國民身心素養得到質的提升,使祖國的未來也會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