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魯木齊 830011)
《“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中指出“與國家扶貧開發攻堅戰略結合”“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可見文化扶貧是我國在新時期脫貧攻堅戰役的重要抓手。西部貧困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差,交通相對閉塞,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現有文化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利用,文化扶貧能夠催生貧困群眾脫貧的內在動力,增強自主脫貧意識和能力,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新思路,盤活現有資源,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從而提升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水平。
傳統的扶貧方式主要是給與經濟物質上的幫扶,而貧困群眾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僅僅靠物質上的幫助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反而容易讓貧困群體更有依賴性。如果說物質幫助是“授人以魚”,那么,精神幫扶則是“授人以漁”,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成長,貧困地區更需要從精神層面給與幫助,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增強脫貧主觀能動性。因此文化扶貧能從根本上培養、提升他們發展經濟的愿望和能力。公共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并且擁有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服務精神的工作人員,他們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所長,助力扶貧工作,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圖書館自身服務水平,彰顯公共圖書館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價值。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文化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許多問題,筆者在阿克蘇地區參加基層工作一年,明確感受到貧困目標群體最需要的是扶貧的政策、技術、技能及經濟作物栽培等信息,但目前扶貧工作還存在精準度不夠、工作機制不完善、文化資源匱乏、思想觀念落后等問題。
貧困地區信息相對閉塞,文化資源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扶貧群體往往文化程度低、信息處理能力弱。公共圖書館以往在開展文化扶貧工作中,主要是以捐助紙質資源、硬件設備、數字資源以及開展文化活動等形式進行幫扶,由于供需不對稱,對貧困群體不了解,缺乏在貧困群體中開展文化扶貧的經驗,因此不能精準滿足幫扶對象的需求。
由于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工作開展較晚,因而總體扶貧工作機制尚不完善,從對貧困對象調研、幫扶到成果追蹤及總結等一系列環節,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且運轉有效的工作機制,無法對整個西部地區圖書館開展文化扶貧工作進行有效指導,難以跟蹤扶貧效果。此外,當前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主要是一個圖書館對口某一貧困村進行“一對一”幫扶,導致扶貧工作尚未形成模式化,阻礙了扶貧效率的提升和扶貧經驗的有效傳播。
部分村民思想不夠解放、不善于思考、觀念守舊、能力不強、信心不足,有些甚至還停留在吃飽穿暖傳統觀念上,近年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補貼扶持力度,但同時也使部分農民養成了等、靠、要思想。此外,教育發展的滯后也是影響部分貧困戶脫貧的一個重要原因,新疆南疆地區已實現15 年義務教育,學校的硬件設施雖然都得到了提升,但優秀質教育資源的配置仍有缺口,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貧困地區經濟落后,并非家家有寬帶、人人有手機、甚至連有線電視都沒有,公共文化資源匱乏、圖書信息資源總量少種類少,成為阻礙知識技能增長的瓶頸。一些深度貧困村,由于長期封閉、信息不暢,人們的思想觀念與時代嚴重脫節,缺乏技術,缺少市場供需信息,靠天吃飯的情況比較普遍。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專職人員嚴重不足,特別是基層文化人才隊伍識儲備不足、能力欠缺,基層文化骨干和文藝帶頭人培養機制不完善,從而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貧困村整體工作和生活環境條件較差,發展空間受限,無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現有工作人員普遍綜合素質較低,很多村干部身兼數職,致使他們工作積極性不高,導致村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設施管理和利用不到位,形同虛設,功能發揮嚴重不足。
“準”是要找準貧困的根源,“精”在于能精準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扶貧的目的是促進扶貧資源與貧困人口的有效對接,并提升扶貧政策與幫扶措施滿足貧困人口真實需求的能力。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中,幫扶對象是人,所以要充分了解生活環境、致貧原因、脫貧途徑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地提供相應的文化扶貧資源。新疆基層地區相當一部分圖書館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因此更要重視資金使用的實際效果,要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真正做到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扶貧先扶智,要以激發貧困群眾內在動力為導向,積極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勤勞節儉、自強自立、不甘貧困的意識,實現物質、精神雙脫貧。
首先,圖書館應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和互聯網技術構建文化精準扶貧平臺,指派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圖書館員深入到貧困目標人群中,開展細致的調研工作,把貧困人群對文獻信息個性化的需求調查清楚,了解透徹。其次,實行一戶一檔,充分了解貧困戶現狀、幫扶措施落實情況,準確把握脫貧動態,及時調整脫貧策略,及時將脫貧返貧的人員找出來,保證精準文化扶貧質量。再次,建立考核機制,在考核對象、考評內容和考核結果上精準發力,促使文化扶貧工作出實效。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固然有地理環境、就業困難等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人的思想觀念落后、綜合素質偏低、進取精神不足。因此,要找準“貧根”,首先要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為腦袋“富”起來打好基礎。要通過勞動素質培養、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提升貧困人口的生產技能和競爭能力。同時要進一步開放勞動力市場,提供更多公平就業的機會。還要請致富帶頭人講解示范,開闊農民視野,尋找差距和不足,逐步增加自強意識,激發其擺脫貧困的內在動力。
在對接幫扶措施上,針對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可靈活開展農村教師進修、城市優秀教師支教的方式,加強城鄉教育聯動。同時利用“云課堂”等教育平臺向農村學校開放優秀教育資源,或將優秀課程制作成課件或視頻贈送給農村學校,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加強農村地區智慧教室的建設,搭建個性化網絡學習空間,滿足學生發展個性、展示個性需求,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更加有效地服務于農村教學。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打造一支重師德、高學歷、業務精、能力強、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
首先,可以通過集資、贊助、捐助等形式充實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把各部門、各地區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類似項目合并,相互補充,同步推進,實現資源整合,保證文化扶貧項目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其次,貧困地區公共文化人才嚴重不足、隊伍不穩定、服務水平差、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應盡快制定科學有效的人才戰略,努力吸納、留住、用好人才,著力建設一支勇創新、敢擔當、積極作為的永不走的人才隊伍。
結語: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既是責任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公共圖書館要通過精準識別進行精準施策,將實用生產技術知識、農副產品產品營銷策略等致富信息精準投送,及時將圖書館在扶志扶智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將自身在信息資源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促使貧困地區人們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水平、精神文化生活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也不斷使公共圖書館自身的建設在原有的水平上更進一步為文化精準扶貧提供有效助力。為實現貧困人口的整體脫貧,推動西部地區經濟振興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