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南昌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屬于非常關鍵的構成,尤其是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物質、文化層面的發展出現失衡,不良社會風氣對人們也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對生活、未來的規劃均處在理想狀態,缺乏科學正確教學指導的情況下,極易因現實因素影響出現扭曲,并對其人格、三觀產生嚴重影響,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務必重視對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為學生學習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思政課屬于高校必修課之一,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屬于高等教育的關鍵構成,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關于人才培養理念、管理模式與教學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相應的明顯拆。所以,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也對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如下:第一,符合高校特點與發展需求。實用性屬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學的關鍵基礎核心,針對思政課教學,若只是以教師單向理論灌輸教學為主,難以使學生對知識做出深入學習理解,如中國經濟制度選擇方面的知識內容,教師應基于時代背景開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基于時代背景,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了解,如此方可有效提高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第二,有利于黨的思想的深入貫徹落實。隨著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持續深入,黨的發展也變得更具基礎化以及群眾化,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基本國情,培養學生優秀的愛國主義情況以及社會責任感,以此有利于黨的思想的深入貫徹落實,為推動祖國發展建設奠定重要基礎。第三,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性求。當前,社會中存在的眾多現象均指向于思想、素質問題,思政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思想做出正確知道以及強化鞏固,確保大學生不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思政課教學期間,傳統教學方法過于枯燥乏味,僅僅通過照本宣科的方式開展教學,致使教學目標難以真正實現,因此,需重視對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對抽象知識做出形象直觀的呈現,提高學生學習學習效率的同時,使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得以有效發揮,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1]。
教學方法改革屬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內容之一,屬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樣屬于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質量的重點環節。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即占領主流意識形態高度,有效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人格,所以,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務必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思政教育,即關于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基于某種意義而言,思政教育并非件屬于簡單的理論科目,反之,其同樣屬于一種引導性思想。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對社會思想潮流具有相應的引導性作用,同樣屬于社會共識的重要體現,基于社會主義思想理論,能夠使人們思想得到獲得教育,使黨的發展更加鞏固深化,以此確保理論知識能夠以思想感染的傳播方式深入人心,因此,引導性也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特性之一。
思政教育同人文教育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基于當前教育改革的整體趨勢而言,教育理念也更加關注服務,以服務為主要內容之一。因此,不論理論課程又或是實踐教學,務必遵循學生主體地位與自主意識,人文教育依托于思政教育理念,并高于思政教育,對時代發展同樣具有關鍵意義。因此,人文性也屬于思政教育務必重點關注的基本理念。
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科學且極具時代性意義的主流思想,不僅需具備可持續發展途徑,同樣需具備廣泛包容性。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所具有的包容性,具體體現在思政教育在其他課程中所具有的適用性以及共同性。比如,針對管理應用類型科目而言,思政理論能夠轉變成人文教育的形式。與此同時,包容性同樣屬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趨勢,滿足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學特點。
教育并非只是局限于教學的基本行為,同樣涉及到深入學習與創新改革的整個過程。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改革的同時,務必重視組建優秀的專業教師隊伍,開展有關思政教育的學術研究,重點對教研不分家的教學理念進行有效落實實施。同時,教師完成教學計劃的情況下,可基于學術研究的形式,促使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水平可以獲得真正提高。此外,構建專業性、技術性與發展性集于一體的專業教師隊伍,為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奠定重要基礎[2]。
保證意識形態工作的效果和質量,教師素質顯得十分關鍵,教師是教書育人的關鍵主體,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素質教育的深化落實,教學期間,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成為言傳身教的引導者。所以,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對正能量、主旋律進行積極傳播,使主流思想輿論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務必重視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有關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可基于如下方面著手:第一,重視優秀專業人才的大力引進,以社會招聘等不同方式渠道,招攬優秀的專業人才,基于人才專業技術方面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和積極帶動,促使全體教師綜合素質可以獲得不斷提升。第二,優化教育仁慈啊培訓考核,依托專家講座、教育培訓等方式,開展專業知識學習,結合課堂實踐考核的形式,如聽課考核或是滿意度問卷調查等,對教師進行專業系統考核。同時,可對考核結果納入到教師評定標準,促使教師自我發展提升的意識得到有效增強,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實用性屬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特點,盡管思政教育屬于基礎理論研究相關的重要學科,不過,同樣需重視對實踐的緊密結合。比如,組建由高校黨委領導全權負責,宣傳部與學工部聯合參與,思政教師、輔導員等人員共同構成的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定期針對大學生思想狀況采取必要的深入考察研究,以此對學生真實思想狀況做出充分了解掌握。又如,社會責任感有關的知識,教師可開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社會責任感做出了解認識。在此基礎之上,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帶領學生開展義務勞動,如敬老院送愛心、貧困山區募捐或是社會街道衛生打掃等,通過開展實踐教學,以真實體驗的形式,使學生收獲社會尊重,對自身價值、定位做出重新了解認識,使思想道德感悟、思政教育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校園文化屬于校園風氣、形象的重要體現,盡管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教學期間,教育目標以使用教育為主,不過,同樣需校園文化建設與熏陶影響,這也成為高等教育對思想道德人文性的迫切追求。創設校園文化環境的方法途徑豐富多樣,如利用校園網絡、廣播等,對時代精神、思想、時代楷模等進行積極宣傳;利用校園文化宣傳欄,對校園中對校園活動、校外公益活動等進行大力宣傳,以此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先進思想和人生態度[3]。
考核可以真實客觀的反映出教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民辦 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務必重視對考核機制的優化完善與嚴格規范。傳統試卷考核方法已然難以滿足發展的實際標準需要,所以,為有效激發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正確行為意識,彰顯出民辦應用型課本高校實踐教學模式的特色發展理念,教師可對實踐活動同課堂教學情境模擬納入到考核標準中,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情境模擬中應表現出符合場合的優秀素顏和基本禮儀,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主動服務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念。如此,通過優化考核方法,推行實踐考核,以此為教學方法改革奠定重要基礎。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為國家、社會培養輸送優秀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關鍵使命。所以,對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務必重視對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使思政課教學更具針對性以及時效性,更具感染力以及吸引力,培養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培養,應當對如下方面加以重點關注:第一,從高校各級領導至教師隊伍,均需深刻認識到思政教育對高校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思政課教學務必不斷加強,對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創新改革。第二,開展思政課教學期間,應當堅持以實事求是的基本標準原則為主,位于思政課理論教學過程中,對思政教育同素質教育理念加以充分緊密結合,不應只是局限于為學生講授馬克思理論的基礎教育。第三,思政課教學應當堅持落實實施“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以及貼近生活。第四,思政課教學同樣需堅持落實以人為本,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以及時效性,使思政課教學更具感染力以及吸引力,為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奠定重要基礎。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基于理論作為主要基礎核心,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學習起來存在相應的難度,加之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加以出現抵觸情緒。因此,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也需結合實踐情景模擬和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以此對思政課教學方法做出創新改革,使思政課教學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