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珍
(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委黨校,浙江 金華 3223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部分鄉村地區在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片面地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主要內容,從而忽視了廣大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導致部分地區村民倫理道德素質滑坡,并日益呈現出村莊公共精神的衰敗。在現代化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鄉風文明已經成為鄉村社會重塑道德文明的時代要求,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使鄉村建設更具層次和靈魂。
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尤其在東部沿海地區,外來人口輸入的沖擊,使得部分鄉村內部利益格局產生巨大調整,并引發諸多矛盾,動搖了村莊內部和諧鄰里關系的根基。經濟分化帶來的思想觀念劇變,使得原有和諧的鄰里關系日益變質,從而導致傳統鄉村倫理道德面臨解體的困境。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遷,鄉村地區發生翻天覆的變化,單一尊卑有序價值觀念逐漸轉向民主、自由、平等的多元化價值觀念。而隨著社會發展的快速變革,西方不良思想深入鄉村社會內部,不斷消解著傳統鄉村家庭結構和功能認知,導致傳統優良家庭倫理觀念,如孝文化、親情文化、家族共同體觀念等在市場化浪潮的沖擊中分崩離析。
進入現代社會后村民主要依靠技術手段實現農業產值增長,并且隨著鄉村社會的日益市場化、商品化,經濟利益成為主要追求。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無節制使用工業化手段,對鄉村社會環境造成一定損害。
傳統的德治方式在鄉村建設發生巨大改變前提下已經無法滿足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需求與矛盾訴求。在傳統觀念不斷變革的環境下,“禮”也開始受到人際關系與價值追求的沖突,農民群體與基層組織之間的制度建設也在發生改變,這對鄉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存在一定的隱患。
自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社會正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鄉村社會也在逐漸由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的離土社會轉變,而這種劇烈的轉變也決定著鄉村倫理和道德行為的走向。
現代化進程打破了鄉土社會的封閉性,村民為獲取經濟利益大規模流向城市,鄉村地區由“鄉土社會”轉向“離土社會”,土地對村民的吸引力日漸降低,由此帶來的后果是鄉村正在由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當部分村民為獲取個人利益違反公德良俗時,倫理道德規范作用不顯,違反道德的成本趨于歸零之時,不道德行為成為村民為人處世首選,傳統倫理道德體制也就逐漸走向了它的沒落。
社會本身的發展具有漸進性,傳統倫理道德體系在面臨現代社會解構同時也會帶來現代倫理道德的重構。然而,由于長期的落后,為追趕西方發展,國家權力主動介入社會加速改革,導致中國鄉村社會在短短的四十年間“走”過西方數百年的發展歷程,這不可避免給鄉村倫理道德體系的重構帶來不利影響,致使傳統倫理道德趨于解體,而現代道德卻未能重構新生,給鄉村社會倫理道德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
由于鄉村社會長期處于封建時代,傳統倫理道德資源帶有較多的封建落后烙印,新文化運動后,國家和社會直接從西方引進現代治理方法,未能及時對傳統倫理道德體系進行適應性改造,導致傳統道德資源與村民自治和現代法治有不少沖突之處,再加上村民個人對倫理道德的進行“選擇性”和“個性化”闡述,進一步加劇了鄉村社會倫理道德的衰敗。
政治離不開倫理道德,它總是以某種倫理道德觀作為價值取向。從歷史學的角度分析,文化經過時間的積淀后逐漸形成文明,向善和崇善的倫理道德是歷史文明的產物。鄉村倫理源于基層老百姓的生活,是農村精神文明的表現,所以說它是指導和規范農民行為的準則,同時也能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
鄉村社會治理就是國家宏大治理體系的一個縮影,是國家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基石。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由于稅費負擔的日益沉重以及計劃生育力度不斷加強,農民一直處于弱勢地位,鄉村地區出現不少的負面影響。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由于城市與農村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部分群眾形成仇富心理,因此產生各種犯罪活動,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也越來越淡漠。
穩定的環境是鄉村社會健康運行的基礎,而穩定環境的構建需要實現廣大村民的文化認同。因此,推動鄉村倫理道德建設,要切實做好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化認同工作。一是結合村莊發展實際,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融入說書、戲曲、表演節目等。二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展示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鄉村文化對廣大村民的凝聚與認同,例如鄉賢文化、孝文化、紅色文化等。三是加強鄉村文化公共產品供給,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要積極推動優秀文化下鄉,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文化氛圍,建設敬老愛幼、鄉風文明、和諧互助的“精神家園”。
制度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約束力量。制度保障是道德規范體系發揮實效的重要基礎,當然,制度的效用發揮同樣需要道德倫理觀點來支撐。在某種程度上,制度實行與否也直接反映出社會成員對道德準則的認可程度。因此,推動鄉村倫理道德建設,要逐步完善“美麗鄉村”建設的治理機制體系,豐富和完善村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形式,為村民提供政治參與多元化提供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總體要求,一方面,表明國家對鄉村社會高度重視,將鄉村治理發展提升至戰略層面,另一方面,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獨具特色的治理方式,即推動德治、自治和法治的合一。當然,德治在鄉村地區處于弱勢地位,在推動“三治合一”之時,應當通過自治和法治進一步為德治提供制度保障,實現三者平衡。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古語也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一般來說倫理道德是上層建筑,需要牢固穩定經濟基礎的支撐。因此,推動鄉村倫理道德建設,應以廣大村民“生活富裕”為基礎和前提。“生活富裕”不僅涉及個人和家庭,還直接影響社會的整體發展,也是倫理道德建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當村民實現對“生產發展、生活和諧、生態美好”的田園式生活時,村民之間的良性互動會加速倫理道德的重建。與此同時,道德失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鄉村發展動力不足問題,一直以來,鄉村社會經濟都是處于弱勢和落后地位,難以抵擋來自城市乃至國外的不良因素沖擊,導致鄉村社會呈現出一種衰敗景象,倫理道德亦是如此。推動鄉村社會“生活富裕”并非易事,需要國家、社會和個體的共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少鄉村地區已經摸索出適合村莊自身的發展道路,例如鄉村旅游、民宿經濟、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在不久的將來必定可以實現“生活富裕”目標,構建出倫理道德高尚的美好社會。
鄉村倫理道德重塑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它既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更關系到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然而在鄉村倫理道德重塑過程中,僅僅依靠農村和農民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努力,要形成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并要立足實際,探索適應時代潮流的道德重塑體制機制,開創“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機融合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