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琴
(云南大學外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并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提出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等多項措施。外語能力既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硬實力,無論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都需要培養一批卓越的外語復合型人才。所以,高質量的大學英語教學應是也必須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早在2016 年12 月,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就曾強調,要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教育部于2020 年6 月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通知中再次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特制定本綱要。把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勢在必行。
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是對總書記所提出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中心環節”以及教育部文件中強調的“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的響應,也是新時代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擔當。對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來說,“傳道”應該是第一位的。教師不僅要精于“授業”和“解惑”,更應始終以“傳道”為第一使命。
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是可行的,這主要是因為大學英語課程所具備的隱性和顯性思政教育的優勢。一方面,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全校性必修課程,所占課時比例大,教學周期長,而且面對的是大一大二這些思想處于極易塑造年齡的學生,隱性思政教育優勢明顯。另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顯性教育優勢在于,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廣泛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在承載英語語言教學功能的同時,也為思想浸潤和德育滲透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的題材。
要把思政元素融入進大學英語的課堂,必須深度挖掘每個單元的思政元素,同時還要做到潛移默化,順其自然,不能“硬凹”。以英語讀寫(四)的第一單元的教學設計為例。
首先,了解所教授單元的主題和結構。第一單元的標題是“朝九晚五(Nive to Five)”,整個單元圍繞“大學生或者年輕人畢業后找什么樣的工作”這個話題展開。整個單元包括兩篇課文,課文1(AR1)講述了因為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很多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要么在家待業,要么隨便找一份工作瞎混。課文2(AR2)講述了一位因為家境貧寒而被迫輟學后在一家酒吧打工的年輕人是怎樣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他成功后,仍不忘報答當年幫助過他的人。在傳統教學中,AR1 是教師在課堂上須精講的部分,而AR2不做過多處理,以學生自學為主。
其次,深度挖掘,確定可以與本單元主題及內容相耦合的思政元素。AR1 的內容無疑與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相關,可以聯系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 年及2020 年連續兩年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前對新時代青年的寄語(后簡稱“寄語”)。而AR2 的主題可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和“友善”等詞匯相關聯。
再次,確定恰當的教學方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幫助教師迅速、準確且大量地向學生進行信息輸入,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并進行有效的信息輸出。為了有效地實現思政元素的輸入與輸出,教師選擇了任務型教學法。所謂任務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它是一種強調“在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主要分為前任務、任務環和后任務三個環節。
最后,確定教學思路,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由于時間有限,在英語思政教學中,教師仍然是以AR1 的內容為主。但不同于傳統教學中忽視AR2 的做法,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兩篇課文中的思政元素。所以,可以考慮以AR2 的思政主題為切入點,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AR1 的內容,從而更全面地把握整個單元的思政主題。
依據任務型教學法,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大環節。
在前任務環節,進行課程的導入,即進行思政元素的輸入。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6 人左右一組),布置學生分組查閱有關“誠信”或“友善”的英文小故事,并找出和標注故事中的重點詞匯。
在任務環環節,各個小組先展示各自的小故事,老師對各自的展示進行當場點評,動員學生一起對每組的重點詞匯進行總結,并提出問題,如“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從而引出關于“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中英文表述。然后,教師對AR1 的課文結構進行梳理,對課文中所使用的寫作方法進行講解,并抽查課文中的重點難點詞匯、短語及句型,以提問或造句的方式考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
后任務環節包括兩個部分。其一,在課堂上,教師對“寄語”中的相關詞匯和句型的英譯進行分析,鼓勵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積極思考和討論,對標“寄語”中的期望,思考自己“達到了哪些要求,沒達到哪些期望,要怎么做才能離這些期望更近些”等等問題。其二,布置課后翻譯練習。各組認領一段“習近平2020 年對新時代青年的寄語”中的表述,課后進行英譯漢的翻譯。
在2018 年11 月所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中國大學要打造“兩性一度”的“金課”。“兩性一度”指的是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所謂“高階性”,就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所謂“創新性”,是指課程內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所謂“挑戰度”,是指課程有一定難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老師備課和學生課下有較高要求。
因此,教師在評估這次英語讀寫思政課的效果時,所遵循的標準應該是“兩性一度”。首先,評估該堂課是否具備“高階性”。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通過在前任務環節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查找相關資料,以及在后任務環節思考對標“寄語”的期望,不僅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而且鍛煉了閱讀和篩選相關英文故事的綜合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其次,評估該堂課是否具備“創新性”。這門課程對AR2 的處理有別于傳統教學中完全依賴學生的自學,而且以AR2 的思政主題為切入點,又以其為落腳點,貫穿整堂課程的環節,實現了前后呼應的整體效果。此外,課程所引用的“寄語”與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貼合,反映了前沿性和時代性。與此同時,在討論對標“寄語”的期望時,學生們也更容易有代入感和獲得感。最后,評估該堂課是否具備“挑戰度”。尋找有關“誠信”或“友善”的英文小故事,對這些故事中的關鍵詞匯進行總結,思考與“寄語”中的期望的差距及如何努力才能所學差距等活動都需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些目標都是需要學生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和精力方能達成的。同時,挖掘相關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自然而非僵硬地融入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師來說更是一大挑戰。教師既需要教師深厚的專業知識,也需要教師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密切關注與學習中央相關文件,把眼光放在國內國際兩大層面,把握國內國際局勢,順應時代發展的大潮流。
最后,教師應根據學生在課前準備的小組展示成果,課堂上討論的情況以及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及時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改進。
總之,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合進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是一門藝術,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也是一項值得終生探索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牢記促學與“立德樹人”兩大目標,還應做到方法模式的巧融合,更重要地是要及時持續且不懈地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