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王歡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信息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并且進而以其巨大的力量促進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教育部緊跟時代腳步,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信息化發展。然而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小規模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仍處于舉步維艱的階段。為了更好地統籌城鄉學校教育、順應信息化的發展,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信息化發展勢在必行。
農村小規模學校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可以滿足農村地區的教育需要,幫助適齡兒童就近入學,節省了住宿費用和交通費用,緩解貧困家庭的經濟壓力,同時節省了地方性的財政支出。另一方面,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可更好的因材施教,更好的關注每一個學生,組織個別化教學,促進學生潛能發展。除此之外,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設立有效降低了農村地區的輟學率。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勢在必行,而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加強信息化建設。
小規模學校大多處在偏遠的山區,交通不便,教育資源貧瘠、辦學條件惡劣,學校分散、規模較小,學額過少。而信息化的發展,能打破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和分布的不平衡性,可以有效連接小規模學校和外部世界,促進校際合作,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和覆蓋,實現資源共享共建;就教師而言,新型的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模式的變革使教師適應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便利的網絡渠道使教師間的交流更加暢通;就學生而言,新型教學方法能夠滿足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需要,多樣化的遠程互動課程模式有利于優化農村學生的知識結構。
近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越來越注重農村地區的學校教育。2003 年的"農遠工程"改善了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差、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2007年的"班班通工程"有效整合了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2012 年的"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為農村教學點提供了信息化設備,助力農村學校開齊、開足課程。2018 年4 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其核心目標就是推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優質均衡和創新發展。同年12 月,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學校聯網攻堅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切實解決教學點聯網"最后一公里"問題。
信息技術硬件設施是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物質基礎,但農村小規模學校存在信息化設備配置低、設備老化嚴重等諸多問題。有38.6%的百人以下學校表示沒有可用的數字教育資源,有21.7%的學校只有一臺計算機,電腦數量少、硬件配置且有的甚至是社會捐助的陳舊設備。一方面,這些二手設備使用不便且兼容性差,易產生藍屏、死機等故障,使用困難。另一方面,學校出于維修費和教學設備管理繁瑣等方面的考慮,硬件設施使用率低,有的設備甚至被閑置。
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另一個必然要求是豐富教師教學手段,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現代化教師隊伍。但據調查顯示,在農村小規模學校中,教師主教兩門及以上課程的比例為55.6%,缺師少教問題嚴重;57.36%的教師學歷為專科及以下,教師的總體學歷水平較低;41.16%的教師年齡在50 歲以上,師資隊伍整體年齡偏大。在課程開設方面,體音美尤其是信息技術等課程無法開足開齊的現象是小規模學校的常態;在技術應用方面,許多教師尚未形成信息化教學理念且缺乏教育信息化設備的應用技能。
小規模學校處于農村教育管理鏈條的最末端,其財政被上級一手掌控。數據顯示,百人以下的學校,有62.57%的地方教育經費被下發到地區中心學校,有80.38%的小規模學校校長審批權不到1000 元。信息化經費投入方面,小規模學校除了財政撥付的公用經費外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渠道,而政府把資金投入基本用在購置信息化硬件設備上,后續的維護、保養以及更新的費用卻沒有保障到位;資源分配方面,小規模學校基本受控于中心學校,經費被中心校挪用、培訓名額被侵占,信息化教育資源被挪用和侵占的現象時有發生。
農村小規模學校要想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取得良好的發展效果,就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必須統籌全局,做好政策安排。根據小規模學校的實質教學需求,制定詳細的信息化建設計劃,并不斷修正、優化和完善,促進小規模學校向教育信息化方向發展;其次,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信息化經費投入力度,平衡信息化經費投入結構,對信息化設備所涉及到的實際運行費用給予必要的保障;最后,政府要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采用社會共建模式,嘗試構建"政府評估準入,企業建設運營,學校購買服務"的有效機制,大力促進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信息化和創新發展。
多措并舉推動教師,不僅要讓老師用起來,還要用的好。首先,著力解決教師"想用"的問題。可以每年向偏遠地區的小規模學校定向招錄能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教師,做好典型引路,同時規范教師晉升渠道,把下鄉支教作為教師晉升的一個指標。其次,著力解決教師"好用"的問題。優化硬件環境,為小規模學校配足信息化教學設備;搭建多樣平臺,打造優質資源共享的教學共同體。最后,著力解決教師"用好"的問題。通過考核評估等方式鼓勵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加強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能力培養,積極開展基于網絡環境的教研活動,促進區域內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共同提高。
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管理是在堅持以縣為主管理的基礎上,由鄉鎮中心學校進行統籌。由于管理體制的約束,小規模學校的信息化發展能力往往與鄉鎮中心校的重視程度和管理方式密切相關,在經費支出和軟硬件設施配置等均受制于鄉鎮中心校。獨立學校屬性的喪失使得小規模學校處于"無權、無力、無援"的狀態,因而小規模學校的發展舉步維艱。鑒于此,政府應給予小規模學校在人、財、物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上更多的話語權,疏通其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利益表達渠道。
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是指農村地區綜合考慮行政區劃和地理位置因素后將多所小規模學校聯合起來的一種互惠共生、創新發展的模式。政府可加強小規模學校聯盟的合理建設,利用全媒體環境和網絡平臺促進校際之間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在優秀師資的流動上,聯盟內各學校可共享有關信息技術的教師和專業人員,通過"走教送教"的方式緩解小規模學校缺師少教的壓力;在信息化教學課程的合作上,可以在聯盟內定期開展連片教研活動,給小規模學校的教師提供有關分享教學心得和應用經驗的平臺;在信息化管理方式上,設立統一的管理條例和章程,共享信息化設備和維修人員,提高聯盟內各小規模學校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