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中共邵陽市委黨校,湖南 邵陽 422000)
建黨百年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化獲得了廣泛傳播,中國化過程不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解釋,而且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創新,其適應了中國的國情環境,對于中國傳統哲學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效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中國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其涉及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在中國化轉變過程中,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考慮中國的國情實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二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在其中國化轉變過程中,需考慮中國傳統哲學問題,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進程加快,其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和武器。在一定程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一個通俗化的過程,即通過中國化轉變,馬克思主義哲學更貼合中國實際,其對于中國建設發展問題的解決具有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化過程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豐富、發展和創新[1]。
在一定程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一方面,這些本身具有民族性的特點,但就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而言,其是世界歷史的產物,具有世界性的特點,在世界各民族解放、建設和發展,積極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化轉變勢在必行,在中國,這一轉變過程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指導革命成功的能力,這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自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播奠定了良好根基。此外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涵及普遍原理,并實現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能更好地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新階段,其還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考慮中國國情實際的基礎上,系統化的發展、使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民族性特征的直接表現。從中國化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適應了中國的語言體系,文化環境,而且其與中國傳統哲學緊密結合了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與風格的哲學體系。另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應用中,其思想內容本身也得到了豐富、發展和創新,并且這一發展過程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具備了本土化的特征。在與中國國情實際結合中,中國化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廣大民眾,成為指導民眾革命的思想武器,到目前為止,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化轉變的過程中,仍然發揮著其民族性、本土性的特征,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突出特征,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化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不同的表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歷史事件中,系統分析中國國情實際和革命經驗,總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實際的毛澤東思想,該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華民族地結合,指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工作的開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除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外,可持續發展觀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在不同時代的表現。步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關鍵時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總書記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這些思想具有時代性、先進性的特征,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一脈相承的思想,在中國建設發展中意義重大。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劇烈的一次社會變革,現代化本身的影響較為深遠,具有無可避免地特性。從現代化過程來看,其不僅包含政治、經濟層面的變革,而且涉及文化、思想等領域的創新。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的各個層面發生了較大變化,并且這種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現代化背景下,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結構分化的特征逐漸明顯。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要正確處理新問題、新挑戰,迎接新機遇,就必須通過全新的哲學思想指導具體的社會行為。在現代化背景下,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其為現代化中建設中的現實問題解決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中國夢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
從中國國情出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其中國化的必然選擇。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大國,中國國情的形成不僅與本國歷史發展有較大關系,而且受國際環境的深刻影響。從馬克思主義傳播應用過程來看,其中國化過程就是不斷分析、了解、把握中國國情實際的過程。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及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克制,只有洞悉中國國情實際,掌握中國國情的本質和規律,才能更好地開拓進取,取得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的成功。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要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發展,就必須解析國際政治環境日益復雜的局面,考慮我國雙循環經濟格局的歷史必然,此外需統籌新時期多元化的思想意識形態及文化消費需要,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穩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哲學思想,其在關注中國現實的基礎上,實現了自身理論體系的不斷豐富與創新,并且指導了中國革命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在歷史新階段,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還應注重以下要點:立足現實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的基礎,在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應用中,應深入地分析我國當下的矛盾,同時對過去建設發展的經驗進行總結和概況,在豐富中國化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內容的基礎上,回答新的歷史問題。另外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下,要正確的解決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還需重視實踐方法與內容的創新。即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需與時俱進地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做到思想解放,以全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徑解決新問題,這樣不能在創新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后的哲學理論問題,而且能確保具體問題解決的高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3]。
要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發展,就必須在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系統分析其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系,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繼而更好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中,融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補充和完善,同時也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民族發展的過程。新時期,在處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關系中,還應注重兩個要點的控制:一方面,中國傳統哲學是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文化背景的思想體系,新時期,應注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繼承,在傳承過程中,還應重視傳統思想精華的保存和糟粕的剔除。同時應尋找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這些思想的結合點,譬如除實事求是唯物論、以和為貴價值觀外,還可通過陰陽交合辯證法、生生不息可持續發展觀等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結合。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其是世界哲學史上的寶貴財富,新時期,在借鑒吸收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還應秉持開放、對話、創新的原則,分析其他西方哲學思想,然后借鑒科學有用的思想,輔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此來取得現代建設的新成果。
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探索和創新,還必須融合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該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一方面,堅持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略,實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和“四個全面”。另一方面,在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共產黨人應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努力做到“兩個維護”,繼而更好地為人民謀福利,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應注意吸納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成果,并在這些新理論、新技術的支撐下,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問題。從人類文明發展層面來看,步入新時期以來,信息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世界新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過程,我們還需要具有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胸襟和氣度,積極、科學的借鑒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并且應在考慮中國國情實際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充實和豐富共產黨人的思想寶庫,凸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力量。
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所形成的理論指導社會發展實踐,解決社會發展實際問題,還需要系統分析、總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然后將理論創新作為應對時代發展新課題的指導,將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作為應對時代發展新課題的關鍵,繼而在看透事物本質,發現事物規律的基礎上,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難題。要注意的是,基于馬克思在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回答時代發展問題時,首先應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性政府;其次在社會發展中,加快國家監督體系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最后在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還需要堅持推進依法治國,通過提高人們法律意識,保障人民群眾利益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效益,繼而實現法治管理與以人為本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適應了中國的國情實際,對于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新時期,人們只有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現實意義和特征,實現其與中國國情實際的結合,才能有效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