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嵐
(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老城鎮牧家溝小學,甘肅 慶陽 745403)
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根本宗旨是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人才,小學美術課程作為重要的教學部分,對于學生全面發展來說產生了極大的推動價值。以個性化教學為基礎,重視作業的設計,鞏固學生學習內容之余,讓學生也會深度的探討美術知識。美術作業制定的時候教師不能抑制學生個性化發展,而是要在充滿趣味性和生動性的作業當中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氣息和力量。所以,教師把握小學美術作業設計的原則,為學生知識學習帶來良好的指導。
美術作業設計存在問題,這是對于學生美術學習產生阻礙的關鍵因素。教師必須做好美術教學問題的闡釋和梳理,以此探尋出利于學生美術學習進步發展的方向。
第一,教師進行美術作業制定過程中經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并沒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價值。美術作業搭建的時候,教師關注點是課堂教學進度,單純地將課堂理論知識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針對理論知識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分析和闡釋。然后,美術作業實施的情況下教師并沒有給予學生一定的個性化引導,學生缺乏對美術知識深度探討的機會,這在僅僅抓住知識表面的情況下,不能將所學習內容深度的內化[1]。
第二,教師制定美術作業的時候,所展現出的內容和形式是比較單一的,并不能為學生帶來作業選擇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面臨的作業內容是一樣的,都是在按照同一個作業任務進行實踐和分析。在此情況下,教師嚴重忽視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沒有把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展現出來。同時,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多樣作業內容選擇的情況下,出現了有些學生照抄作業等問題。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學習負擔,并不能將美術學習進行重點整合,讓學生失去了一定的欲望。
第三,教師給予學生美術作業設計的情況下,需要做好作業評價工作。但是,在評價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對學生主體進行評價,缺乏學生之間評價,這讓學生的思維比較固定,并不能以靈活性的美術課程搭建為載體,學生失去了著重分析和探究美術知識的欲望。而且,教師所制定的美術作業內容,往往不能讓學生獲得了更好的成長空間,學生沒有對美術學習的準確理解和探討,這在很大程度上嚴重阻礙學生發展[2]。
總之,結合小學美術作業設計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教師必須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教師必須將學生學習氛圍有效營造,在擁有選擇性的豐富美術作業內容之下,保證學生獲得自我促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同時,教師不斷為學生創設合理的作業體系,讓學生感悟美術學習精髓和魅力之下,讓學生更好地探尋出進步的機會和活動體系。
小學美術作業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原則,具體如下:
第一,遵循全面性原則。美術課堂教學當中面對的對象是班級當中的每一個學生。學生的作業完成也需要按照教師所布置的要求,所以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課堂美術教學完成之后,在作業制定上應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倘若教師區別對待學生,將所謂“優秀作品”展現出來,忽視教師眼中的“不良作業”,那么就會影響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積極性,從而喪失美術學習的熱情和動機。在此,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擁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把握全面性原則,讓美術課堂作業制定更加完善。第二,遵循趣味性原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被有趣的、好玩的課堂吸引,教師必須以此作為教學反思,“如何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提升學習熱情。”這成了關注點。作業展示也是如此,教師要為學生帶來不同的作業模式,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作業。比如,在美術作品展的時候,教師不約束學生的作業完成形式,學生可以大膽發揮想象、創造性的制作美術作品,有的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用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通過認真仔細觀察、動手繪畫出理想的世界作品。有的學生直接采集生活中的物品,以新穎、趣味性的組合為主,展現自己的美術作品[3]。這樣,教師給予每一個學生良好的展示空間,能夠將具有趣味性的作業體現出來,這可以說讓學生在美術學習當中獲得了發展的機會。第三,遵循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主要是結合具體教學空間入手,讓作品展示之下保證學生獲得觀摩欣賞的機會。作業展示當中可以立足學生角度,全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探索,然后學生擁有觀摩學習的機會,通過相互交流糾正存在的問題,讓學生獲得解決困惑的機會。除此之外,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作業,以激烈的作業完成場景為基礎,讓學生在時間、空間等方面擁有十足的保障,最終學生在作業展示之間擁有良好的指引,也會將所學習美術內容內化。
教育應該為學生帶來輕松地學習體驗,收獲寶貴的知識財富。在小學美術課堂搭建當中,教師不能為學生帶來學習壓力,而是要讓學生處于輕松、自由的情境之中。美術作業制定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對于認知水平和能力的促進有著很大的作用。以往教學領域之中美術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經常會以圍繞具體題目為主,在難度上分析,對于某些學生來說是難度適中,但是有的學生則會認為題目比較困難。這樣,在面對全體學生實行統一化的作業題目之下,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面對基礎差的學生,作業練習要求過高,長時間之下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所以,以打造分層式美術作業為主,讓學生擁有自由地選擇空間。
比如,針對《蜻蜓飛飛》這一作業設計中,教師設計了“1.畫一個你認為最漂亮的蜻蜓,注意它的結構特征。2.嘗試描繪不同蜻蜓的線條,運用多樣工具表現蜻蜓的美。3.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認真觀察生活,借助多樣工具把蜻蜓的美有效展現出來,同時借助線條和色彩能夠更好地把握蜻蜓繪畫的技巧,也可以借助蜻蜓紋樣剪貼設置成蜻蜓模型。”在此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帶來了不同的作業內容,讓不同的學生擁有一定的選擇,沉浸在美術作品創作之中,也會感覺到興奮和享受。
很多學生在教師布置完課后作業之后,都想要與其他小伙伴共同完成,這就是制作合作式作業的重要依據。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完成作業模式之下有利于培養團結協作意識,也會在熱鬧的作業完成氛圍中感悟到美術學習的力量。小組合作是作業搭建當中,不僅能夠讓孩子發表自己的創意想法,將作品創造性呈現,也可以在合作之中相互幫助、體現長處,將大家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會讓作業作品更加完善。所以,以愉悅的氛圍創造實踐為基礎,搭建小組合作作業模式愉悅學生身心,也讓學生在合作練習之中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成就感。
教師為學生布置實踐作業“做有表情的面具”這一內容時,將學生合理的搭建小組,讓學生在表演喜、怒、哀、樂表情之后,根據不同的表情制作面具。這一實踐作業內容布置具有趣味性,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地走進合作交流之中。學生之間共同完成作業制定,通過剪紙、繪畫、粘貼等不同環節合作,每一個孩子都認真參與到合作學習體驗之中,匯集小組成員的創意和才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情況下也真正地感受到樂趣。
孩子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是探索者和發現者,很多學生希望表現自己、享受成功的樂趣。美術教師應該活躍教學思維,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上,還要將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有效提高。學生仿佛身臨其中更好的發現藝術之美,之后借助作業形式展現出來。觀察在藝術創作中也是十分關鍵的環節,自然界當中擁有很多創作的載體和參照點,在美術作業創設之下,教師要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立足實際情況,保障作業內容生活化。所以,開放式的作業內容讓學生不受課堂約束,凸顯自身個性。由此,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親近大自然,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形和色,找尋作畫的對象。教師以“感悟自然,熱愛大自然”為主題,帶領學生走進自然進行美術作品繪畫。這一作業活動形式不約束學生的想法和思維,讓學生在創造性地把看、聽、觸摸、想象等展現出來,優化美術作業內容。而且每一個學生對同一事物觀察發現的結果也會存在不同,這樣作業就充滿個性化特征,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美術創作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喜歡新奇、新穎的事物,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繪畫出來。教師讓學生參與實用性作業的完成,這也是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良好平臺。比如結合新奇多變的事物,將其繪畫制作成賀卡送給朋友或者家人。然后,也可以通過窗花的制作裝飾自己的屋子;發揮自身的想象制作各種紋樣的服飾。就這樣,以往看似枯燥的美術作業轉變為以實物作品為載體的內容,有效地融入學生的實際當中也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合理地將實用性作業布置對于學生創造能力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針對“變廢為寶”這一課程教學,在作業布置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打造實用性內容,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廢品廢物創造富有創意性地使用內容。然后可以借助廢物廢品裝飾生活,將廢物循環利用。做好實用性作業活動開展之下,也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綜合以上分析,學生參與小學美術課堂學習的時候,要接受教師的引導和幫助,結合美術課程作業設計的要求,教師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把握孩子成長的良好時機,在作業活動穩定搭建的情況下,能夠給予孩子創造自我發展的優質機會。作為美術教師,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還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擁有一定的審美素養。美術作業是重要的教學途徑,學生在心靈上與美術溝通,認真仔細地參與到美術作業活動中,以此真正地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