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文化創意產業是諸多產業鏈的引擎,其發展能激活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人的創造力,本質是人才創意經濟,其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1]。工藝美術人才是文化創意人才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是創作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利用文化資源和個人技能去創造產值,是整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和多元化的產業群體,通過創意、設計、加工等刺激新的產業鏈出現,不僅豐富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內涵,而且成為文化產業中新的經濟亮點。蘇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今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作為“非遺創意產業”項目,要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其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
2010 年,國務院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文化產業明確為國家戰略性產業;2014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體現了國家對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近幾年,蘇州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如《市政府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關于推動蘇州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蘇州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關于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意見》、《蘇州市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優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政策。蘇州相關政府部門在積極推動蘇州文化發展之路,加快江南文化品牌建設,尤其是蘇繡等工藝美術產業建設,不遺余力的加大人才培育。
伴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近幾年,蘇州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總計近百項;形成了78 個文化產業園區,其中7 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1 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9 個市級示范基地;;舉辦了九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創博會);四次蘇州國際設計周;依托百家上市創意設計公司,多個特色鮮明、品味時尚、富有創意的文化產業聚集區,聚集了數萬名創意設計人才。蘇州正努力成為世界知名的傳統工藝和現代手藝的文化城市,努力建成工藝產業的研發基地。蘇州非遺創意產業文化發展獲得了更高的競爭優勢。
長久以來,我國的藝術類高等教育受到重道輕器的傳統觀念影響,導致藝術教育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脫節。教育部對21 世紀我國高等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要求;“高等學校要貫徹教育方針,按照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的總體要求,逐步構建起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富于時代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為社會發展培養有用的人才。
藝術教育屬于文化范疇,文化創意產業的崛起與重要性給高校藝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看到,近幾年藝術教育及時調整辦學理念,大力開發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調整專業方向,緊扣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創新實訓平臺,著力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和開發。
在文化創意產業飛速發展下,蘇繡產業近些年來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方面卻存在著困難,振興蘇繡產業所需的大批專門人才與蘇繡人才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各種蘇繡崗位人才嚴重缺乏。由于蘇繡復雜工藝的特點,僅僅針法就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接針等四十八種。一般來說,要達到一定的精細度和刺繡水平,繡工要經過一二十年的磨煉才能成為一名繡娘,而要達到業內稱為專業的程度,,需要20 年左右。目前,繡工隊伍呈老齡化態勢。據統計,50 歲以上的占19%,40 歲至50 歲對之間的占47%,30 歲至40 歲之間的占29%,30 歲以下從事刺繡制作的只有不到5%,后繼少人,嚴重制約了蘇繡的發展[2]。另一方面,原創設計不足和有新意、有內涵的作品少,思維模式比較固化,缺乏創意題材。這也是蘇繡在融入新行業中認可度不高的問題所在。對于刺繡產業來說,這都與蘇繡從業者缺乏創新,只繼承、復刻,不創新有關。傳統繡娘大部分學歷為中學,且沒有繪畫基礎,刺繡的創作很難有所突破。據統計,目前蘇繡從業人員大約1 萬人,其中具有中高職稱的約500 人左右。綜上所述,面對行業嚴重“內卷”現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繡,與現代職業教育對接,改變傳承方式,培養備受市場青睞的工藝美術人才——繡工,就成為了蘇繡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蘇州鎮湖是蘇繡的發源地,有中國刺繡藝術之鄉的美譽。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蘇州鎮湖政府合作辦學,學院與政府、企業三方聯動,三位合一,設立了“蘇繡工作室”。以解決蘇繡專業人才培養和蘇繡產業對人才需求的深度接軌,更精準地培養非遺工藝美術人才,為刺繡產業打造人才隊伍,提高后備人才的文化修養與專業技能。
蘇繡工作室根據人才需求,引入行業、企業的崗位職業能力標準,以設計實務、工藝技術和技能為核心能力,培養“識材、專能、精技”的高端技能型工藝美術專業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行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精確培養“蘇繡技藝傳人”,傳承“蘇作”精髓,弘揚中國工藝創意文化。
傳統藝術教學體系很難滿足行業實踐的需求,造成學生進入企業行業后需要幾年的專門訓練才能達到工作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的浪費。通過人才需求及崗位能力分析,我們將企業行業需求崗位能力分解為:職業社會能力:工藝通識、視覺通識、表達溝通;職業技術能力:工藝制作、視覺發現、信息技術;職業通識能力:工藝史論、視覺表達、手藝流程;職業方法能力:工藝流程、設計創意和設計方法。為主動適應對專業人才崗位能力的需要,以蘇繡人才培養規律為指導,設置與市場相適應的課程目標,構建出“2+2+1”的課程模塊實施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通識專業能力和專精專業能力,達到一專多能。
以蘇繡工作室5 年制為例,1-2 年級以專業通識基礎的學習為主,初步接觸蘇繡工藝基礎的若干課程,如美術史、藝術概論、造型、色彩、線描等;3-4 年級進入工作室,實踐蘇繡工藝,對繡品進行技巧訓練和實際創作,培養簡單花鳥、山水等主題的設計和繡制方法;5 年級為綜合創作階段,掌握較復雜的人物、動物和風景,以及繡品的裝裱等技能,學生不僅要學刺繡的基本技能,還要學習圖案、中國畫、工筆畫、書法、圖形創意等跨界課程,從而達到審美修養和設計創意能力的養成,實現畢業設計作品就是產品。這個過程中,重點強化審美能力、藝術修養能力,造型和表現技能等多元目標,進而全面推進學生在專業基礎、專業技術、職業能力與專業拓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與協調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決定了人才培養需要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深厚的藝術審美能力、扎實的美術繪畫功底、精湛的專業技能、良好溝通表達能力以及一定的營銷策劃能力等多元綜合能力。蘇繡藝術本身滲透著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技術制作理念。一件好的蘇繡作品,既要有好的生活題材,又要掌握藝術中的美感,再通過精湛的技術方能盡善盡美的展現。在現代化教學理念中,要掌握傳統繡技:平、齊、細、密、和、光、順、勻以及針法:直針、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等要領的同時,又能夠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將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合理運用到蘇繡的創作中。如用計算機進行蘇繡圖案進行輔助設計,同時通過正規學科教程,對部分環節進行工藝創新。將藝術與技術交互融合,注重實用和適用性,培養具有綜合藝術素質的高端技能型工藝美術專業人才。
蘇繡工作室的任課教師,由鎮湖繡品廠選派繡娘,工藝美術協會的工藝美術大師,以及學院的資深教授、骨干教師組成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共同實施教學。三方共同設計教學課題(項目),參與教學以及繡品的研發和制作。實行全職場生產性實訓,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練、做中得”。秀娘在仿真場景的工作室里示范從準備到創作完成的全過程,體驗如何用不同的針法和繡法,表現刺繡物體的形象和特征,邊示范邊授藝,飛針走線,言傳身教,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職責意識。美院教師講授構圖、造型、色彩、名畫賞析等美學知識,以及圖案設計,圖形創意等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在學習刺繡技法的過程中提高技能訓練,也獲得了廣泛的專業知識。
依托蘇繡工作室,聯合政府、企業對繡品研究成果和技藝創新再拓展,產、學、研相結合,如聯合申報課題、共同開展刺繡技術研究等,共同創作了一批從題材、內容到技巧都有所突破的“形神兼備、配色秀雅、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的蘇繡作品,成功打入市場,服務社會。1、國際交流,以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與國外院?;驒C構合作開發刺繡教學課題,共同研發刺繡產品在新媒體上的運用。2、社會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與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合作,實施工藝美術大師“百千培訓計劃”,面向社會進行刺繡技術培訓和研發,實現教學資源共享。3、著作權登記和申請專利,蘇繡工作室與蘇州市旅游局合作,開發反映蘇州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紀念品并申報著作權登記。從而實現了項目、基地、人才的集成發展。
基于工作室的蘇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了一條集技能培養,美學修養,市場需求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證明,是傳承與創新非遺手工藝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