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
(廣西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2021 年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也是鄧恩銘同志誕辰120 周年,作為中共一大上最年輕的少數民族代表,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們黨建立的初心和使命。因此,研究其偉大革命精神有利于深化青少年對黨的認識,補足青少年的精神之鈣,使青少年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生力量。
作為早期的共產黨人,鄧恩銘用其自身短暫的30 年人生中創造了輝煌的革命歷史,以一生的斗爭事跡彰顯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
貧苦的家庭環境、反清英雄故事的熏陶,以及愛國教師革命思想的影響,使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種子在鄧恩銘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16 歲的他立志讀書救國,前往山東濟南求學,一首《述志》:“南雁北飛,去不思歸......生不足惜,死不傷悲”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1]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勇擔重任,敢為人先的成為濟南學生運動領袖,組織學生聯合大會及支持濟南愛國商人罷工罷市等斗爭活動。[2]之后,他領導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創立濟南黨的早期組織、發動工人運動,率先成為時代的弄潮兒。1922 年,鄧恩銘獨自一人前往青島發展黨的基層組織和建立工人組織,領導多次有效的工人罷工運動。從立志求學救國,到率先領導濟南學生反抗運動,到只身前往青島開展工人運動,充分彰顯了鄧恩銘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
見證底層人民的貧苦生活、官僚權勢橫征暴斂的政治統治,青春年少的鄧恩銘萌生了憂國憂民的思想。[3]在《災民的我見》一文中,他針砭時弊的指出災民的根源在于軍閥官僚和資本家橫征暴斂。在一大精神的指引下,他毅然將自己的革命熱血和奉獻精神揮灑在山東土地上,全身心的投入到發展黨組織隊伍和踐行為民服務的奉獻之中;在工人運動的斗爭中,他與工人們朝夕相處,將人民放在心中。1925 年,為改善青島工人苦不堪言的生活狀況,他有效的組織工廠工人和鐵路工人進行罷工。隨后,在不斷地學習和領導工人運動中,鄧恩銘深刻認識到改造社會的重要性。為此,他號召被壓迫的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實現自身的解放,正如他在《今日的感想》中所說:“只有推翻罪孽深重的軍閥政府和帝國主義,才能建立真正的人民政府”。縱觀整個工人運動的發展歷程,鄧恩銘始終踐行愛民為民的思想。
革命事業的偉大,不僅在于理想的崇高,還源于人們在面對革命事業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依然頑強拼搏,不畏生死。在僅僅只有30 年的人生中,鄧恩銘就遭受三次被捕,但他革命的信念堅如磐石。當五卅運動爆發和“五二九慘案”發生,他不顧危險重返青島,掀起了強大的反帝愛國運動。[3]此后,作為山東工人組織的領導者,他更是多次不顧個人安危組織革命運動,即使面對敵人的酷刑和病痛的折磨,仍舊毫不畏懼。正如他在《決心》寫的:“為國犧牲殤是福,在山樗櫟壽嫌長”。[4]在大革命失敗后,他迎難而上擔任山東省委的主持工作,繼續組織工作,即使身陷監獄之中,卻依然堅持同敵人斗爭,組織領導逃獄。1930 年10 月,面對蔣介石的誘降,鄧恩銘創作《訣別》:“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表明自己甘于為國犧牲的愛國精神。[5]
年少的鄧恩銘作為黨早期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我們每一位青少年心中的英雄,他所展現的革命精神對促進青少年的愛國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6]
認知是情感的前提,知國是愛國的基礎。要想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感,首先,我們需要提高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進而喚起青少年的愛國情感,踐行愛國行為。國家是個體賴以生存的共同體,國家不在,家庭無從說起。曾經,國家衰弱,國人遭受侵略者欺壓,百姓困苦;如今,祖國強大,人民安居樂業。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河南等地區的重大自然災害,國家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充分彰顯了國家是我們人民的堅強后盾。因此,弘揚鄧恩銘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宣傳鄧恩銘的革命事跡,有利于加強新時代的青少年對我國革命史的了解,深化對黨的認識,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體驗,能激發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回顧我國的發展史,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進歷程,無數的愛國之士以燃燒自我照亮民族前進的路。百年來,為擺脫西方國家冠之的東亞病夫稱號,國人以青春之斗志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人民的自尊、自信、自強,讓中國的五星紅旗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冉冉升起,向世界各國詮釋的中國人民的青春力量。一個世紀的回眸,百年后的今天,我國進入新時代,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時代重任的交接棒交到了新時代青少年肩上。因此,弘揚黨的百年歷史,學習鄧恩銘的革命精神,有利于讓廣大青少年認識到中華民族曾經所遭受到的屈辱與苦難,喚醒內心深處的強烈愛國情懷。同時,更加明白我國現如今成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今天我們所享受到的和平與幸福來之不易,自覺以鄧恩銘為學習的榜樣,學習鄧恩銘勇于擔當、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以強國有我之信念,立定求學宗旨。
意志是認知和情感的升華,是實現目標的重要保證。愛國意志是青少年在愛國的過程中面對艱難險阻,依然堅定理想信念、發出愛國行為的基本條件。[7]正如經受三次被捕入獄和病痛折磨的鄧恩銘,在強烈的愛國意志下,依舊不改革命理想信念。面對危險的政治背景、風雨飄搖的斗爭環境、蔣介石的誘降,鄧恩銘始終不為所動,形象生動的詮釋了一位共產主義戰士不屈不撓的愛國意志。今天,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面對更為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要想實現現代化目標,這要求廣大青少年自覺與時代同行,踐行強國有我的愛國精神。因此,宣傳鄧恩銘的愛國之情,弘揚鄧恩銘的革命事跡,有利于促進青少年深刻體會鄧恩銘革命精神的豐富內涵,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從而提高自己面對困難挫折的應變能力,在面對西方國家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中,堅定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并以愛國意志激勵其自身將愛國情感轉化為愛國行為。
以鄧恩銘為代表的革命精神充分彰顯了無數共產黨人深厚的愛國情懷,展現了無數愛國人士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鄧恩銘的革命精神,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感,發揮青少年作為生力軍的作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學校不僅是青少年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同時還是宣傳革命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弘揚鄧恩銘的革命精神,我們要充分發揮學校的宣傳、育人作用,將鄧恩銘革命事跡融入到學校教育中。首先,發揮教師傳播教育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恰當的引入鄧恩銘的革命故事,并根據青少年認知水平和行為習慣的方式,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媒介,視頻、圖片、詩歌、故事等形式來展示鄧恩銘革命斗爭的感人事跡,從而激發青少年學習革命歷史的興趣。其次,學校要將鄧恩銘的革命精神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實踐中,以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形式弘揚鄧恩銘的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例如:舉行有關鄧恩銘愛國情懷的征文比賽和宣講活動,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參與愛國主義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再者,充分發揮校園網絡平臺的宣傳作用,形象化、藝術化、直觀化展示鄧恩銘斗爭事跡,例如:借助校園電視、電子屏幕等載體播放選宣傳,形象生動的向青少年展現鄧恩銘革命斗爭的社會環境,深化青少年對鄧恩銘革命歷程的認識。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鄧恩銘紅色故居,讓青少年身臨其境地感受鄧恩銘革命精神的魅力,近距離感受紅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革命歷史的厚重,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孕育愛國情懷,發出愛國行為。[8]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化的發展,多方網絡平臺的出現,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信息的共享和開放為青少年獲取知識提供了便利,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已經成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工具,青少年獲取外界知識、信息的方式由新聞、報紙,轉化為依靠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和相關公眾號。因此,弘揚鄧恩銘革命精神推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的特征,以網絡媒介作為宣傳教育的重要工具。例如:借助抖音、微信等平臺拍攝有關鄧恩銘革命事跡的精致小視頻《少年鄧恩銘》等影視作品引起青少年瀏覽閱讀的興趣,密切貼近青少年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愛國教育。
紅色文化資源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推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作用。當地政府可以創建相關紅色網站,將鄧恩銘的革命精神作為核心模塊,以鄧恩銘革命斗爭的故事為背景,便于青少年的瀏覽學習。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紅色文化遺址和革命先烈故居的保護、修繕,并將其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充分挖掘鄧恩銘故居的紅色內涵,打造紅色旅游產業,吸引青少年前來旅游參觀,促進青少年在實踐活動中,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鄧恩銘所作詩詞中蘊含的憂國思想和革命決心,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