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健
(江蘇省常州市醫療急救中心,江蘇 常州 213015)
院前急救是指對各種急危重癥患者在到達醫院之前進行的緊急醫療救護,院前急救工作是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首要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院前救治能力和水平與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院前急救需求日益增加,公眾對院前急救工作服務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如何提高院前急救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院前急救是第一時間對患者采取及時、規范和有效的救治措施和技術,保持生命體征穩定,安全快速的轉運,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死亡率,為院后治療打下良好基礎。因此,院前急救具有較強的社會性、服務性、時限性等特點。
院前急救工作是社會應急保障系統的一部分,也是體現政府基本醫療保障職能,為公眾提供快捷、優質的急危重癥患者緊急救援及急救醫療保障服務,在重大災害突發事故救援時,其保障功能更為顯著。因此,工作范圍往往超出醫學護理領域,要與社會各界打交道,盡量滿足老百姓的合理要求,贏得老百姓的理解、信任、支持與合作,要求急救人員樹立救死扶傷的理念,具備一定的社會經驗、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
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時機稍縱即逝,“時間就是生命”,患者的呼救就是行動命令,這是院前急救的服務宗旨。因此,院前急救人員需要嚴格遵守聽從調度指揮、認真執行急救任務的工作紀律。由于急救現場環境通常較差,給急救人員判斷病情時間較少,且在患者家屬或圍觀者的注視下,難以進行開放式搶救。為了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果斷的措施,急救工作人員須通力合作,運用熟練的急救技術對患者實施快速有效的搶救。
院前急救工作中,工作人員面對的急危重患者病情復雜、緊急,同時患者家屬大多存在較為嚴重的消極心理情緒,部分家屬甚至存在情緒激動等現象。此外,急救現場大多處于較為復雜的搶救環境且常為暴露狀態,風險性大等困難,還經常需要面對酗酒鬧事、吸毒、打架等特殊群體,當事人情緒較為沖動,易于圍觀人員起哄,會對急救人員分外關注,因而常將現場矛盾轉嫁于急救人員,導致搶救工作難以順利展開。急救人員需具備良好過硬的心理素質與處理復雜情況的應變能力,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創造有利條件、盡力爭取在各種惡劣條件下做好急救工作。
院前急救工作人員數量有限、診療設備條件有限,急救人員需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對危重患者進行施救,為患者進入院內診療奠定基礎。因此,急救人員要在急救專業知識上、技術上、操作上能較好的熟練掌握,更需要急救人員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
院前急救的現場是各種各樣的,可能要爬高樓或高坡,也可能串街過巷到車輛無法到達的地方,甚至是布滿荊棘的地方,急救工作人員不但需要隨身攜帶急救裝備,在完成病人搶救后,還需要協同搬運傷員,在運送途中,還要不斷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與護理,因而要求急救人員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強健的體魄。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院前急救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升素質、增強黨性、培養優良作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創新管理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加強行風建設和急救隊伍的學習教育,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樹立職工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保證急救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單位的綜合競爭實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密結合本單位工作的實際,創新教育活動載體,做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提高職工的學習興趣了,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由于院前急救具有較強的突然性、緊急性以及多變性,因而在對患者實施急救過程中,急救工作人員心理素質會對患者心理狀態與治療信心造成直接影響。一是要定期開展業務學習,分享工作經驗和搶救方法;二是要不定期模擬搶救現場進行強化訓練,提升急救人員的救援能力和技巧;三是要積極參加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增加實戰經驗的積累;三是要設置心理咨詢室,聘請或培養心理咨詢師,加強對急救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增強對緊急事件的觀察力與敏銳性,提高個人的自控能力與抗干擾能力,從而有效的緩解壓力,增強適應力,提高心理綜合素質。
急救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醫德以及風險精神,樹立誠實守信、以德行醫的觀念,注重弘揚愛崗敬業、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精神與工作熱情以及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通過學習教育、知識講座、專題討論、征文比賽、座談會等活動,引導急救工作人員以敬業擔當使命,以專業守護生命,激勵他們在平凡、辛勞中體會職業意義,在危急、苦難中發現職業價值,凝練出120 急救工作者“時間就是生命、信心創造奇跡”的職業追求和精神理念;鼓勵他們走上“道德講堂”,用身邊事感染身邊人,從而凝聚全員力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識,努力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在對患者的搶救過程中,只要患者還有1%的搶救希望,就需要做到100%的努力。這就表明,急救醫務工作者只有具備良好的醫德,才能自覺尊重愛護患者,嚴格遵循相關制度,從而提高對患者的治療質量[8]。
“黃金一小時”、“白金十分鐘”。作為急救人員在對患者搶救中,需要具備嚴格的多學科知識,能夠承擔起復雜的搶救任務,同時,在醫療急救工作中,由于該類工作缺乏預見性與時間性,工作涉及面相對較廣,從搶救、治療、護理、觀察等均需要由急救人員承擔,這就要求急救人員自身經常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急救工作人員的基本功,全面掌握各種危重病患者與常見病人的救護措施,果斷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提高對各種疾病的認知能力及操作能力[9]。此外,急救人員需要進行工作職責制定,并實施責任目標考核,能夠不斷的激發急救人員對專業知識的鉆研,使急救人員能夠熟練掌握各項急救技能,從而提高急救人員的業務水平。在豐富急救人員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還需要急救人員經常參與模擬演練與現場救護,使急救人員不斷提高救護技能,確保對患者的急救工作能夠穩定有序的進行,避免出現醫療糾紛等事故發生,從而為單位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隨著急診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院前急救工作日益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并使其成為急救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極為重要,因此在院前急救人員的培養中,需要定期進行培養,參與各種學習培訓,不斷提高急救工作人員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