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重慶市渝北區東原香山實驗小學校,重慶 401120)
校園中有這么一種普遍現象:很多小學生不喜歡寫作文,一提到作文就頭疼,總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迫于教師、父母的壓力敷衍成文,寫的作文像記流水帳一樣,沒有重點,沒有靈氣。這樣便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寫作敷衍了事,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好評,喪失寫作興趣和信心,于是更加敷衍了事……
要想消除小學生對寫作的畏懼心理,我們應先尋找學生怕寫作的病因,然后對癥下藥。縱觀諸多原因,歸納以下幾點:
1、缺乏體驗生活的機會
生活在當下的小學生,大多數生活在一個圍繞高分轉圈的閉塞空間里。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去體驗美好的生活,享受自己的童年。還有一部分小學生生活在“溫室”中,家長過度的保護和溺愛,讓孩子喪失了體驗生活的機會。“蠶不吃桑葉不吐絲,蜂不采花朵不釀蜜”,無法走進生活,寫出的文章就缺乏了靈性。
2、欠缺正確的觀察方法
小學生的另外一個稱謂是“兒童”,兒童是指身心處于未成熟階段的個體。[1]正因為兒童的特性,很多小學生都以自我為中心,對身邊發生的人和事漠不關心或視而不見,觀察不得要領。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不了生活的美,搜集不到作文的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在這種窘境下又怎能對作文產生濃厚興趣呢?
3、課外閱讀時間的減少
布魯姆(Bloom,B.S.)掌握學習理論明確提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每個學生都有能力掌握任何教學內容。[2]可是小學生迫于應試教育的學習壓力,涉獵的知識面極為狹窄。讀書看報少,課外知識和語言素材的積累也就少了,面對寫作,學生無創新可言,只能把華麗的辭藻無厘頭進行堆砌,抑或是采用老套的材料。習慣反復運用那些自己爛熟于胸,耳熟能詳的寫作素材,沒有活水,哪來清渠?
4、寫作指導缺乏針對性
雖然文無定法,但確是“大體則有,定法則無”。小學生作文應得到科學的指導。但考慮到教師指導的對象是還不能完全進行抽象思維的小學生,所以在給他們講寫作方法時,一定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可往往教師和家長在指導寫作時常常東一榔頭西一棒,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缺乏寫作指導的針對性。
目前小學生寫作興趣處于較低發展水平,教師和家長作為小學生寫作的直接指導者,必須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采取具體有效的培養小學生寫作興趣的措施。對于如何培養寫作興趣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我認為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闡述:
1、合理利用課堂內外資源,激發寫作興趣
利用好課本教材,激發寫作欲望。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記人、記事、寫景、狀物等的課文都是小學生學習習作的典范。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從范文中總結寫作的布局謀篇、選材方式、遣詞造句等知識要點。同時,要閱讀課外書籍,提高寫作興趣。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參加有益的閱讀和寫作競賽活動,幫助學生選擇好的課外讀物,在課內外指導學生閱讀,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家長為孩子提供優質的閱讀環境,一起閱讀,一起討論,這些都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提高對閱讀的興趣。
2、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寫好作文實際上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最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觀察事物,積累生活經驗和素材,并善于思考,把觀察到的畫面用恰如其分的語言或者文字描述出來。
3、積累豐富的詞匯量
要寫一篇好文章就必須掌握豐富的詞匯量。學生可以通過背誦、閱讀、書寫等途徑來增加詞匯量部編教材里精選的課文中含有大量的詞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好語文情境教學法的作用。讓孩子在自我探究中積累詞匯。堅持每天寫日記無疑是很好的使用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從身邊最感興趣處入手,可以使用課堂內外積累的詞匯,這樣做既增長了他們課外知識的積累,又培養了寫作能力。
4、正面評價,增強寫作信心
很多老師沒有認識到學生擁有個人力量,并且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運用這種力量。如果不給他們機會以建設性的方式運用個人力量,他們就會以破壞性的方式運用它。[3]教師在點評小學生作文時,試著對每一份作文找出“閃光點”,予以肯定。增強寫作的自信心,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追溯古代科舉制,一文定前程;今日高考寫作占分比例只增不減。可見從古至今寫作都是選拔人才的最公平也是最精準的考核方式。寫作不僅可以從文字中感知一個人的知識輻射范圍、邏輯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將個人綜合素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寫作教學對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是任重道遠的一個過程。小學階段是滋生寫作興趣的啟蒙關鍵期,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讓孩子們越寫越想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