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慶英
(貴州醫科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2017 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資助育人列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明確要求把“扶困”與“扶志”“扶智”相結合[1],這對高校資助工作提出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大思政”格局重要思想被著重闡述構建,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為實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科學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資助工作為基礎,以“大思政”育人理念為導向,以“互聯網+”為育人平臺,改變傳統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觀,把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新需求,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新路徑。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的引導和栽培。新時代“互聯網+大思政”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旨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內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思政育人功能,為處于迷茫期的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指明方向和道路,通過改變傳統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觀,充分利用“大思政”育人理念和“互聯網+”教育平臺,注重將解決學生生活困難和思想問題相結合,培養受助學生的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2],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最終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互聯網作為高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手段和獲得資源的重要途徑,“互聯網+”逐漸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蔡穎[3]、駱娟[4]等分別從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新特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新路徑。余亭蓉[5]、張航航[6]等對易班、短視頻等網絡思政的載體方法的探索,李崟[7]、凌宏偉[8]等對大數據、人文關懷、話語權等的研究,充分說明運用“互聯網+”開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拓寬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視野,將思想政治教育從課上延伸到課下,教師借助互聯網平臺,能夠按照時間安排,通過互聯網媒介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有效的交談和反饋,極大的提高思政育人的效率,使思政教育變得更加生動起來。“互聯網+”優化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方式,部分高校開始引進遠程網課,教師能夠運用充足的網絡資源,將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入教學之中,實現知識的互相貫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強大的互聯網資源中能夠學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在網絡輿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實現自我教育。“互聯網+”增強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依托互聯網,以資助育人內容為主題,開展實踐調研、主題教育、拍攝制作微視頻等,并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展播,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的同時達到思政工作的目的。
高校資助工作不僅局限于物質經濟資助,還要將其融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制定個性化的資助育人方案,提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但目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普遍限于高校思政課上、班主任或輔導員與學生進行的談心談話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被動式的接收教育,不利于其全面發展。在“大思政”理念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方式和手段急需改革和創新。隨著高校對資助育人工作越來越重視,勢必要求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者創新教育教學內容、改進思政教育方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資助工作各個環節。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正在構建以“學科思政”為理論引領、以“課程思政”為主渠道、以“日常思政”為主陣地,以“三全育人”為理念的“大思政”資助育人格局,努力實現經濟資助與精神指導的有機結合,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極具影響力的新型媒介形態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表達、分享與傳播各種情緒、態度和意見的重要平臺。當前,高校全面進入“微”時代,關注、使用校園微信公眾號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標配,80%的大學生關注校園微信公眾號,超50%的學生每天要花半小時以上時間查看校園微信公眾號,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的是校園新聞類、多媒體組合。在互聯網泛娛樂化、信息化、便捷化的影響下,學生對互聯網絡的依靠逐漸轉變為依賴,互聯網已成為學生價值導向、知識儲備、社交娛樂的重要場所。因此,在開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要緊跟時代步伐,以“互聯網+”為媒介,選擇發布具有正能量、正確價值觀的圖文信息,建立網絡監察站,設立信息分享規則,拒絕低俗、反面信息流通,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同時,不斷加強資助育人工作隊伍的統籌,系統地對資助育人工作者開展業務培訓,使其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力爭培養一批精網絡,懂技術,善于溝通的資助育人工作隊伍,制定科學的工作機制,健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全面梳理線上線下蘊含的育人要素,充分挖掘社會環境、社區環境、學校環境、朋輩環境中蘊含的育人主體。
“互聯網+”改變了信息傳播和交往活動環境的單一性,呈現出多重場域的特征。新時代大學生基于學校各類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釘釘、今日校園、易班、抖音視頻號等進行師生間的互動,“互聯網+”在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交互參與”的育人環境,構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充分運用釘釘、抖音、微信等新媒體軟件,微信、QQ 等交流軟件,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云交流、云互動、云作答,通過問卷、訪談、網上調查等方式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解,構建學生心理助理、院系輔導中心、學校咨詢中心、心理健康網絡社團等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并組織講座、報告會、咨詢、輔導、心理游戲和專題活動等方式,幫助經濟困難學生疏解各種壓力與情緒,指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與自我調適[9]。運用互聯網將收集到各類就業信息及時傳遞給經濟困難學生,根據學生特點與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在線上線下宣傳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社團、俱樂部、興趣課等,開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其成長成才營造寬松、寬容、開放、自由的環境,使其得到全面發展。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和實踐活動,開闊視野,培養人文情懷。開展感恩教育等主題活動,消除自卑、焦慮、敏感、偏執和退縮等不健康心理情況,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的健康發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統籌規劃,健全體制,強化導向,構建高校網絡資源共享、形式創新和輿論引導平臺,實現資助育人載體和育人機制相統一的全方位育人陣地的搭建。
互聯網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健康建設、日常人際交往發展、個人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社會多方資源獲取等方面的表現較普通大學生有所欠缺,加之社會閱歷、辨識力弱等因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容易受“灰色信息”影響,對其樹立正確的“三觀”產生誤導。高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要充分應用“互聯網+”的“多”“全”“廣”的功能特性,利用視頻、動畫、圖片、語音等多媒體形式,將“思政教育”轉化為“生活敘事”,帶動學生受教育的主動性,并運用網絡課程、微課堂、直播互動等形式開展教育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同時,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必須全面統籌時空對接,協調統籌考慮不同階段時期的學生特點,構建嚴密有序的育人格局,將資助育人工作貫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甚至融入其工作生活中,力爭構建高校資助工作全過程育人的格局。
資助先行,育人為本。多途徑資助只是手段,其最終目標在于“立德樹人”[10]。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者要根據經濟困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不同需求,引入“大思政”理念,借助“互聯網+”平臺,積極探索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選擇,讓資助為育人工作揚帆起航,有效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真正充分實現高校資助育人的潛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