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雙雙 敖彩民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心肺復蘇技術是運用手法操作在緊急狀況下救治心搏驟停病人的一種救命技術。在高職醫學實踐類課程的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真正成為“敢于救人、能夠救人”的好醫生是關注的重點。傳統教學模式主要重視相關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導致部分學生往后在臨床應急事件中缺乏相關的職業素養,甚至影響其職業生涯的發展。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通俗地說就是在專業課,特別是在實踐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入思政教育元素,立志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醫學人才。本文以“心肺復蘇技術”課堂設計為例,探討醫學專業實踐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設計方法,現報告如下。
課程思政是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實與完善,更加是醫學類課程的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的重要措施。在“心肺復蘇技術”課堂教學中強調精益求精操作技術的同時,融入“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等思政元素,通過挖掘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實踐課《心肺復蘇技術》中的職業價值理念,提煉出“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的思政元素,將這一醫者精神滲入到日常教學當中,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與感動,使學生們從中終身受益,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本堂課的知識目標是知道心臟驟停的判斷標準以及搶救生命鏈。能力目標是能夠熟練的進行心肺復蘇術的操作,培養學生精湛醫術--能夠救人。價值目標是培養學生“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敢救人。重點是促進急救意識的形成,堅定救死扶傷的信念,難點是心肺復蘇技術的操作流程及各細節要點。
心肺復蘇技術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案例引入、協助學習、實踐操作三個環節,將在每個環節中有機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1.案例引入環節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通過學習通平臺以相關場景為例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分組完成討論后播放央視新聞視頻——2020 年4 月1 日發生在天津西站的旅客倒地后“路人”急救的案例。
(1)培養學生“有愛心”。課中與學生分享我校優秀畢業生的急救案例,以身邊的榜樣激勵學生。簡述“最美天使方婷,90 后護士雨夜跪地救人”的真實故事,并播放事后的采訪視頻,面對素不相識的病患突發心臟驟停,引導學生將病人生命放在第一位,借此重溫醫學生誓言,強調救死扶傷,告知珍重生命、樂于救人!進一步詮釋了“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的內涵。
(2)培養學生“有勇氣”。時間就是生命,危急關頭,要勇于擔當,敢去救人。以今年8 月14 日發生在湖南常德車站,兩名醫學生跪地救人后網友熱議的真實案例,引入法律教學:《民法典》第184 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培養高職學生們學習法律、懂得法律、運用法律的意識。
(3)培養學生“有能力”。堅實的醫學基礎知識、規范的操作技能和精湛的操作手法是醫學生“能夠救人”的前提條件,從而引導高職學生要堅持不懈的鉆研醫學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求實務實、不怕苦、不辭辛勞等健康向上的精神。
2.協助學習環節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以心肺復蘇智能模型人為基礎,按照“生命鏈”搶救流程,分環節實施心肺復蘇技術操作流程、技術動作要領的實踐教學。
在第一環“立即識別心搏驟停,啟動急救系統”中,完成知識目標心臟驟停的識別、診斷標準教學任務。醫生是病人生命的守護神,只有刻苦鉆研專業知識,掌握看家本領,才能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和機會。
在第二環“盡早心肺復蘇”中,講解技能知識點“患者正確體位要求”時,即使是面對模型人,也要像對待真人一樣的,充滿關愛,改變傷員體位時要動作輕柔,具有愛傷意識,時刻注意對患者的隱私的嚴密保護,使患者感受到醫生對其的尊重;演練“開放氣道”“口對口人工呼吸”時,強調生命第一,面對垂危生命時不該猶豫,要不俱臟累、不辭艱辛,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進行相關操作。教師在演示“心肺復蘇技術”完整流程后,給“模型病患”整理衣物,并予以人文關懷、心理安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教師的言行舉措來感染和引導學生。對于患者而言,他們不僅僅是需要治療和幫助,安慰的舉措和言語也具有不可小覷的治愈力量,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醫者情懷。
3.實踐操作環節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學生分組在心肺復蘇智能模型人上完成練習操作后,教師在教學平臺上發布“大家來找茬”的闖關游戲任務,將學生在實訓中容易出現錯誤的和操作起來有難度的部分,通過闖關小游戲的方式進行突破,在學生完成游戲后出現一段患者復蘇后家屬感謝并送上錦旗的小視頻,提升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成就感。課堂結束時播放《心肺復蘇之歌》的視頻,用歌曲彈唱的形式總結心肺復蘇技術的操作流程及動作要領,加深學習效果。課后動員學生分組完成拓展任務,以新穎生動的方式進行心肺復蘇的知識普及教育,培養學生的刻苦鉆研、無私奉獻的醫者精神。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的精湛醫術,內化學生“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執業后能依法應對各類衛生事件,成為敢救人、能救人的好醫生。課程中一共探討了一下思政內容,分別是:1.普及心肺復蘇技術——為實現“健康中國”,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作出貢獻。2.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危難中勇為、智為、能為。3.不畏風險的醫者精神——精湛醫術、工匠精神。4.筑牢法律意識——宣傳、學習《中國民法典》。5.培養刻苦鉆研、無私奉獻的精神——《心肺復蘇之歌》及課后拓展。將“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巧妙的融入醫學實踐課程的教學中,使學生不再對思政教育的產生逃避和不耐煩,并使其思政教育從理解到內化為道德情感和信念,并成為其行為準則,與教師產生共鳴。
課堂思政不是一項短期的系統工程,其實質不是增設一門課程或開展一項活動,而是結合專業課堂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即在醫學實踐課程的教學當中潤入德育的思想和內容。譬如科學家刻苦鉆研、無私奉獻的事跡,樂于奉獻、誠實守信、求實務實、吃苦耐勞等健康向上的精神以及專業特征的職業價值理念、工匠精神等等,都可以廣泛地挖掘利用,并將人品教育滲入課堂教學中,這里,關鍵是每個教師要有這個意識,每個學校要有這個氛圍,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無聲,實現思想和價值引領,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但如何將一堂課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推廣至所有學科、全部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需要上下聯動、人人參與,大家要聯在一起“打成結、織成網”,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使醫學生成為具備知識技能和道德素養的綜合型人才,這既是學校提升辦學水平,育人質量和社會滿意度的需要,更是醫學事業與人類健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