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惠芳
(鄭州財經學院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整體課程觀”是反應當代世界特別是美歐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課程觀綜合化的趨勢。通過博彩諸多課程觀之所長、避其所短而產生的一種課程理論取向,也是面向未來的中國高校課程及其教材建設的指導性理念。這種取向有著充分的歷史依據、堅實的現實基礎與深刻的邏輯反思背景。在世界旅游發展呈現出全新的格局與發展態勢的背景在,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旅游管理類專業需要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在借鑒美歐大學21 世紀以來的課改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國家教育部關于“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克服同質化傾向的高校分類體系”,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探索“科學基礎、人文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融合發展”,專業特色鮮明的高等“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更需要創新課程建設。
“知識本位”課程理論將“學會認知”作為課程教學的宗旨,依照學會認知有賴知識遷移,知識遷移有賴知識學習,知識學習有賴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進行課程建設。這樣的宗旨和思路在今天也有生命力。學科導向所堅持的課程設計縱向組織原則,即要求在課程設計中依照邏輯次序循序漸進地展開知識內容。比起工作過程和人類知識產生的時間次序,這個邏輯次序更接近學生認知的心理發展次序。作為知識本位最高存在形式的整體知識觀反映了當代科學發展分化與科學并行的總趨勢,實現了由“專識”到“通識”與專識融合的提升,這是二戰以來美國高等教育課改中最重要的指導性理念。
“知識本位”課程理論側重于學會認知,相對忽視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它訴諸逇學科導向,主張依照學科的縱向并行結構展開教學內容。整體知識觀輕視整體能力觀,具有局限性。
“能力本位”將學會做事作為課程教學宗旨,著眼于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發掘被學科導向課程忽視的職業工作要素,有助于克服傳統學科導向課程觀的片面性。通過導入橫向組織原則,將工要素融入課程設計是其亮點。但該理論主張學校復制企業,教學模仿工作,學生模仿工匠或工程師,反過來又向企業輸送克隆工匠或克隆工程師,從而陷入克隆怪圈,導致產業結構落后和人才結構僵化的風險。整體能力觀無視整體知識觀的積極作用,舍棄通識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文化底蘊單薄,發展后勁不足。
從學術性向職業性延伸,傳統知識本位課程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出于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內在需要,已通過職業性要素的導入而滲入另一極。在職業性中導入學術性。由關注特殊技能進向關注綜合技能、系統技能和統整能力的能力本位課程觀,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也不得不考慮導入學術性或普通性的認知要素,從而指向另一極。
面向未來的中國本科及以上高校課程建設應當把“整體課程觀”作為一個指導性理念來定位,其中包括課程類型、課程目標、課程方法、課程設計、課程組織、教學途徑、教學方法及訓練與考核等層面的多元整合取向。
在課程類型上,應著眼于從學校到生涯,與時俱進地選擇人類高等教育職業活動的歷史積淀與現實發展各種要素之精華,揚棄傳統高校課程中整體知識觀與整體能力觀、學術性與職業性、人本主義與工具主義、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等兩極對立,推進以課程覓母建構為信息基礎,以整體課程觀為指導,類型不同各有側重的多元整合高校課程建設。
在課程目標上,應當借鑒新世紀教育基本要求,揚棄傳統高校課程中重認知輕做事與重做事輕認知的兩級對立,推進以健全人格為高等學力框架、兼顧學生發展后勁、不同類型各有側重的多元整合高校課程。
在課程方法上,應當揚棄傳統課程模式學科中心與工作中心、知識中心與活動中心、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的兩極對立,推進以覓母表達(指濃縮在高校教材的“課程覓母”中被編碼的“人類高等職業文化信息”,通過教師備課和授課和學生的學習與訓練,到學生“高等職業勝任力”建構的信息流動過程。)為中心的課程建設。
在課程設計上,應當通過借鑒新世紀的學習框架,揚棄傳統高校課程“目標模式”與“實踐-歷程模式”的兩級對立。需要既承認傳統型課程目標的中心地位,也承認基于教師和學生問題思維、研究探索和實踐活動等創新型、創業型課程目標的否定性作用;兼顧情境模式,就是兼顧課程設計對諸多內外情境要素的高等文化選擇。推進兼顧“情境模式”,類型不同各有側重的多元整合型高校課程建設。
在課程的要素組織上,應當揚棄傳統高校課程中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直線式與螺旋式等兩級對立。用縱向為主。橫向為輔、縱橫交錯的基本原則取代傳統知識本位課程的縱向組織和傳統能力本位的橫向組織原則,推進立足于高等職業個體發生機制的高校課程建設。
在結構組織取向上,為從容應對不斷加速的知識更新、技術更新和生產更新的挑戰,應當探索使知識結構合理化、內容結構無限化的高校課程建設。使高校課程中知識結構層次合理化,就是合理配置深層、中層、淺層知識,通過深層知識度中層知識、中層知識對淺層知識的一般性、穩定性和指導性作用,賦予課程以應對知識流變的必要彈性。使高校課程中知識內容結構無限化,就是在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通過學會學習,導入關于學習理論、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等否定性的自主學習機制,賦予課程以應對從學校到生涯的知識流變之無限潛力。
在教學方法上,應當著眼每種方法的特定適用性,推進將各種方法兼收并蓄的課程建設。將學導教學法、互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等諸多教學方法,以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踐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學習方式有針對性地運用于相應教學環節,使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借以克服教學重魚輕漁,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和學生輕交流、少體驗等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
在課程建設時,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不論是國際旅游發展格局,還是國內旅游發展態勢,都發生了不少改變。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和消費背景下,尤其是各行各業日漸重視創新創業、“互聯網+”成為風靡全球的商業模式背景下,國內外旅游業態不斷推陳出新,旅游消費者行為也相應地發生了諸多變化。國內外學界對這些新的旅游業態(例如,分享經濟、體驗經濟、在線消費等)和旅游消費現象(例如,中國內地出境游客行為、家庭旅游等)展開了廣泛的研究,涌現出不少高質量的成果。這些業界動態和學界進展都必須要及時反映在《旅游消費者行為》的課程教學中。另一方面,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文件,對“教學過程規范”“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及“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等提出了新要求。這些新要求應盡可能落實到課程建設中。
該課程應以旅游消費者的旅游過程為主線,全面展開旅游消費者的感知、動機、情緒情感、態度、決策、體驗、滿意度與忠誠度,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經濟與文化因素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影響等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諸多內涵,并且需要專門介紹旅游消費者行為的跨文化比較及全球消費趨勢下中國特色的旅游消費行為。需要同步反應“體驗經濟”“分享經濟”意義上的“旅游體驗”和“互聯網+”在旅游消費領域引發的變革,并將它們提煉和聚焦于相關的教學內容中。
借鑒當代美國大學整體知識觀指導下的專識與通識互相融合課程改革的基本內核,力求專業知識以“通識”為基礎;借鑒當代歐洲大學整體能力觀指導下的專能與通能整合課程改革的合理內核,將職業核心能力訓練融入本課程專業能力訓練中;將整體知識觀、整體能力觀、整體道德觀三位一體的整體課程觀,作為中國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類課程建設的指導性課程理念。
應引導學生建構以整合專識與通識的全識、整合專能與通能的全能和整合行業道德、職業道德和做人道德的全德為三重本位,以健全職業人格為最高整合框架的旅游管理類高等學力。傳承型訓練與創新型訓練并重,學術型訓練與職業型訓練并重,認知性訓練與實踐性訓練并重。
在自主學習階段,學生需要熟練靈活地運用各種學習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急需知識信息;需要廣泛搜集、整理、開發和運用信息,善于學習、接受新的事物,以適應復雜工作和終身發展的要求。
在信息處理階段,能分析復雜信息任務,比較不同信息來源的優勢和限制條件,選擇適當技術、使用各種電子發現和搜尋信息。能辨別信息真偽,定性核校、分析綜合、解讀和驗證資料建立較大規模數據庫,用計算機生成信息。能用新聞方式發布、平面方式展示、網絡技術傳遞,利用信息預測趨勢、創新設計,搜集信息反饋,評估使用效果。
在解決問題階段,在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時,能分析探討問題額實質,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驗證這種方案的合理性。在制定計劃、實施解決辦法時,能制定并實施獲得認可的詳細計劃與方案,并能在實施中尋求信息反饋,評估進度。在檢查問題、分析結果時,能優選方法,分析總結,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與方案。
在革新創新方面,學生能通過客觀分析事物發展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揭示事物的不足,提出首創性的改進意見和方法。能根據實際需要,設計并實施創新工作方案,并在條件變化時堅持創新活動。能按常規方式和專業要求,對創新方法和結果進行檢測和預測風險;針對問題調整工作方案,總結經驗,指導他人,提出進一步創新改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