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引言:“貧宜先智”,古人早已總結出來這個道理,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深入開展教育扶貧,提升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為貧困地區兒童、青少年帶來優質的教育資源,縮小教育貧富差距,堅決隔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互聯網時代,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也同樣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支持。因此,社會各界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資源整合的優勢,為精準扶貧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舊式扶貧教育難以做到覆蓋地域大范圍、人口低密度的農村山區中小學。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云存儲、VR、AR 等技術,使得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打破地域接線界限,為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輸入建立了穩定的信息通道。“互聯網+教育”也促進了教育教學工作的精準化、個性化,為精準扶貧到戶提供了技術支撐。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家為教育扶貧工作建立了“建檔立卡”系統,開發出貧困人口數字信息檔案卡,為信息化精準扶貧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落實“三通兩平臺”基礎設施建設;而中小學也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為幫扶對象,打造精準到縣級單位、村委、學校,乃至貧困生的精準扶貧;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孤兒、殘疾特困戶等特殊貧困生進行分類建檔,派遣基層人員進行實地走訪考察,了解貧困生的幫扶需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學習狀況等,以便開展未來的精準教育扶貧工作。總之,“互聯網+教育”瞄準“真貧困”,能夠有效地解決扶貧目標不明確和扶貧供給流向不清晰的問題,為精準教育扶貧打下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向重視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頒布了相當多的政策用以指導教育扶貧工作。但在一些非常偏遠的農村山區地區,這些政策往往不能很好地落實。通常情況下,這些政策都是全國范圍內的,非常具有典型性,但卻不能用以指導特殊地區的脫貧工作;即政策不能根據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來開展幫扶措施,需要地方政府、公務人員進行實地走訪才能正常進行教育扶貧。一方面,許多群眾不了解國家頒布的教育扶貧政策,不配合基層村委人員、公務員等的走訪工作,不積極配合政府的信息采集,導致精準扶貧工作在一開始就難以進行下去。另一方面,政府機構往往會調遣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扶貧干部去開展精準扶貧,但有少數扶貧干部會沿用曾經的扶貧經驗,遺忘了考慮扶貧目標地區的實際情況,這樣執行相關政策常會出現偏差,使得扶貧工作事倍功半。
鄉村教師工資低、福利待遇差、晉升空間小、教育制度不健全,各項因素使得農村師資力量匱乏,教育資源稀缺。實際上,農村貧困地區的資源十分匱乏,生活環境非常糟糕,人均收入難以養活一整個家庭;這導致大量人口外遷,人才不愿到大山深處就職,因此,導致貧困地區經濟落后的核心因素便是貧困地區難以留住人才。而人才的留存率是一個地區經濟和教育能夠穩定發展的關鍵。鄉村教師不斷流向城鎮區域,造成貧困地區教師資源嚴重短缺,師資力量嚴重匱乏。
貧困地區的人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許多家長只關心兜里的錢夠不夠,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一些貧窮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讀書無用論”、“教育無法使人擺脫貧窮”等錯誤觀念,導致那些本該在教室里學習的孩子卻在鄉間務農、工廠務工。另一些貧困家庭擁有多個孩子,其中往往較大的孩子會更早邁入社會,去掙錢補貼家用,供較小的孩子上學念書;對于較小的孩子來說,一身社會氣息的哥哥或者姐姐往往會成為他們的“偶像”,他們會不自覺地向兄長學習,過早地接觸花花綠綠的世界,從而荒廢了學習。而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家長的言傳身教也是導致貧困地區教育落后的原因;許多孩子一年難以見到幾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他們的眼中父母的技能可以換來金錢;因此,他們可能會認為學好一門手藝外出打工掙錢是比在學校里浪費時間更好的選擇。此外,出于師德以及身為教師的擔當和責任,許多鄉村教師可能會更加關注貧困家庭的學生,并對其嚴加管教;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挫敗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失去學習熱情,導致成績下滑嚴重。
“互聯網+教育”對促進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為精準扶貧做出重要貢獻。因此,本文針對前文所述教育脫貧工作中所發現的困難和挑戰,提出一些“互聯網+教育”資源整合精準扶貧的實施路徑。
“互聯網+”貧困生人才培養體系包括科任老師對建檔立卡學生的學業考核信息和評價信息。評價信息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心理狀態的評價,生活水平的評價,以及學生家庭走訪的記錄等等。貧困生培養體系要連接國家建檔立卡系統,依托于云存儲和大數據技術,可以長久保存學生的日常生活信息、學業信息、評價信息,并其存放于學生培養檔案中。學生培養檔案可覆蓋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學習信息、評價信息,乃至出入社會的信用信息等,以非常詳盡的大數據對個人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每一項指標進行非常精確的評估,以此開展“精確到人”的教育扶貧工作,確保“扶貧先扶智”,杜絕“打款了事”的消極扶貧模式。
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整合,其目的是通過結合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優勢來優化教育效果。實踐結果表明,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各自優勢并非是絕對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我們往往會認為“講述授課”、“對話式教學”、“實驗教學”等教學形式更適合于線下教學,但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如果課堂設計得當,融合“移動學習”和“講述授課”兩種教學形式的“直播面授”也能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典型的線上教學有“微課”、“O2O 課堂”、“MOOC”、直播課等。“微課”是為特定知識點或教學而設計的微型教學視頻,基于現代化信息技術應運而生,具有突出主題、針對性強、隨時隨地學習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微課教學時間短,每節微課大概有六至八分鐘,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課后時間來學習;在這些短教學視頻中,老師選取單一的教學主題,并圍繞著某一個重難點對學生們進行講解。實際上,這些運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教學都可以稱之為“翻轉課堂”——將基礎知識內容的學習與課后練習內容相結合,教師通過網絡學習平臺上傳由課堂知識內容制作而成的短小視頻,學生在課前觀看這些視頻,就能針對特點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后,教師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在課堂上進行統一的講解。“翻轉課堂”具有非常多的優勢,鄉村教育工作者們應適應“互聯網+”的時代,用好這些“互聯網+教育”工具。
線上教學平臺是鄉村教師進行“互聯網+教育”的主陣地,其功能包括線上教學、線上教研、線上備課、在線班級管理等。由于農村地區人口分布稀疏,導致學生上學要走很長的路程,而教師之間的教研、交流活動也非常不方便。借助線上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向教師進行在線提問,教師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教學、教研活動,使得教育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另一方面,由于線上教學資源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得教學資源可以多方傳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師資力量的需求,改善了由于教師不足而導致農村教育教學質量落后的現狀。
“互聯網+教育”一定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和設備”的支持,否則就是一紙空談。貧困山村地區,信息化建設程度非常低:寬帶普及率低,教室多媒體設備匱乏,電子設備落后,這些不足使得“互聯網+教育”難以開展。因此,政府部門、網絡通訊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志愿者要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要不斷提升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配套制度體系,為“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加強對鄉村信息技術的支持,縮小城鄉數字化建設的差異;建立在線課程制作小組機制,實現多方教學資源的共享。向廣大貧困地區的一線教師、村委干部、務農人員以及地方創業團隊提供免費教育,可在貧困縣級單位設立在線教育扶貧中心,專門幫扶在“互聯網+教育”技術上有困難的地區或群眾。與此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生成教育扶貧目標的貧困檔案,對缺乏在線教育設備的學生提供電子設備和通訊網絡,實時掌握貧困生的在線教育情況,為其及時調整學習計劃,實現更高質量的“互聯網+教育”。
要關注“精神扶貧”,營造教育扶貧的文化氛圍;督促群眾自我反思,轉變“讀書無用”的消極觀念,讓廣大貧困家庭有讓子女參加教育的內在動力,樹立自我脫貧觀念。讓貧困戶及貧困生認識“互聯網+教育”對脫貧致富的重要性,吸引其積極參加在線學習,激發他們的奮斗精神。要杜絕“義務教育漏網之魚”的出現,嚴禁兒童不讀書去打工的情況出現;建立相關制度約束貧困生的學習行為,督促其參加互聯網+教學。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持續推進,其在精準化脫貧攻堅中的發揮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廣大脫貧干部應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彌補脫貧過程中存在的缺口,進一步改善“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整合,促進全國教育水平的平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