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惠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21 世紀是我國音樂發展的高速時期,音樂教學乃至鋼琴教學在這一時期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在鋼琴教學中,和聲理論對整個鋼琴教學起著促進發展的重要的作用。和聲理論不同于鋼琴教學,重在理解,理解音樂組成的各個元素。而鋼琴教學則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的練習作用。學生通過大量的演奏練習,反復地品味和推敲,才能進一步掌握和理解作曲者對藝術和生活的感悟及感情。音樂作者在作曲時,會加入一些和聲理論作為參考和指導。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時,也會通過講述和聲理論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呈現作品,在實施鋼琴教學的環境中,教師也會適當加入和聲,使音樂內容更加飽滿。
每一首音樂都被賦予了時代的意義,詮釋著作曲者的追求。在鋼琴教學中彈奏技巧和指法是曲目的表現形式,和聲理論是曲目的靈魂。將和聲理論運用到教學中去,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詮釋的意義和重要性。在詮釋作品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會安排一些名曲目要求學生賞析。在品鑒賞析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如無法理解其中的和聲理論知識,則會導致無法理解作品。這些問題是教師要記錄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解決方案的。如果學生無法理解,賞析起來則如牛嚼草,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和聲理論及彈奏技巧順利地解決學生的這些難題是教師需要反思并做出妥善調整方案的。和聲理論中的樂句分析、左手低音和弦、對作品進行和聲理論分析等方法。能輕松地幫助學生背誦樂譜,將眼前的作品理解得更加精準,表達得更加流暢,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水準。如果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強調反復練習,而不去強調利用和聲理論知識理解作品,那么彈奏的曲目就是機械式的,沒有情感的流淌。由此可見,和聲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雖說和聲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地位尤重,但是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多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并沒有體現出和聲理論的地位,教學效果也沒有凸顯出來。具體不足之處表現在以下幾點: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是教師主體,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團體,但是隨著新課堂的改革,各種翻轉課堂的呈現,以及教學效果的比對得知,教學更應該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功能更應該是教練的角色,起到引導和監督的作用。在傳統的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既定和聲理論的授課內容和既定的時間限制內對學生進行講授,留給學生提問、理解和練習的機會很少,加上班級學生較多,導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忽視的群體。如此只是“教師在教”“學生在聽”而已,具體理解否無從得知。理論知識一定要結合實際操作才能很好地理解。傳統教學中可能更多的是教師在操作,學生只是圍觀。教育的重要意義沒有凸顯出來。
鋼琴教學不同于普通課程,鋼琴教學需要教具輔助,和聲理論的理解,也需要鋼琴來表達。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學設備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很多課程也有一些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和聲理論因為本身就是理論型課程,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免落入俗套,依然會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亙古不變的教法使得學生學習興趣無法提高。這些問題的原因首先是教學設備數量上無法滿足為每個學生配備一臺鋼琴。其次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學生在課后練習環節中,也無法滿足于每個人都能強化訓練多長時間。如此,沒有吸引學生興趣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基礎設備,學生的學習條件無法得到改善,那么學習效果也就很難提高。
在高效擴招的大背景下,學生數量的增加導致了教師的缺乏,數量上嚴重的失調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首先在鋼琴教學中,和聲理論的知識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檢測環節。如此,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及時反饋,教師也就無法及時對課堂進行調整。其次和聲理論多為理論知識,高校不同于中小學教育,可以隨時實施小測試,通過小測試檢測到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綜上所述,在高校課堂教師很難對每個學生的和聲理論知識學習情況進行逐步掌握。
學生在無旋律伴奏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呢?學生要在心中要有“卡小節”的潛意識行為。教學前期先通過簡單的以小節數方整、音值組合簡練、節奏常見,調性單一、旋律發展明快和聲音清晰可辨的曲調伴奏練習讓學生找到“樂感”,找到了“樂感”就找到了奠基石,就可以進行較為復雜的深層次的伴奏練習了。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生不僅就能養成良好的伴奏習慣還能再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進行一些基礎性的、經典的伴奏曲目時,會給予指導并示范。如果學生充分理解了和聲結構和曲式結構,就能在腦海里清晰的對曲目整體布局的認識,才能進一步根據自身的理解更好地發揮鋼琴伴奏的水平。
教師在實施鋼琴教學中,如能常帶著學生利用和聲理論知識分析一些基礎的和聲曲目,對于學生的提升也是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車爾尼的鋼琴練習曲“599”“849”中有很多旋律是由和聲構成的,都極為嚴謹而精致。教師在課堂中利用較為經典的曲譜給同學作示范彈奏,并要求學生分析其和聲構成,這樣設置的教學環節能讓學生參與度高,將自身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曲目相結合。
在合唱課中,將合唱曲目也讓學生自己分析和聲序列,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將學過的和聲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節目創作相結合的優勢。在學科中加入即興伴奏對整個鋼琴學習與和聲理論,綜合得當地運用知識,能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
作文要有結構,作曲也要有結構,音樂作品的結構就是曲式,作曲家作曲都會按照某個曲式來定,這樣能更好的表現音樂主題。曲式結構也是學生在分析歌曲作品時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聲結構則在一定程度能夠制約音樂的構成。例如在音樂中,能夠起到“音高縱向結合”的組織作用、調式調性的確立或瓦解以及音樂發展或終止的約定作用。伴奏在了解了一首曲中這兩個重要的結構,才能清晰明確地安排好歌曲的高潮、小高潮布局。才能把音樂的內涵表現得更加細膩。伴奏此時的作用就是對音樂本身的補充、襯托、修飾的作用。同樣,在分析曲目結構的過程中,對于學生自我的提升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創作音樂時,使用的變和諧音越多,曲目就會變得越加優美動人。變和弦這個概念在西方古典和聲理論中用得更多些,在現今流行音樂(尤其是爵士樂)中,和聲的功能性被弱化了,但是在我們的鋼琴教學中,一定要把和聲功能的運用強化,并且要拓展選擇和聲材料的范圍。如此就能在樂曲本身的基礎上大大提高音樂的張力和表現力。
根據音樂學的經驗所知,伴奏教學就是把合奏編織成一種作曲技法來教,無論是民族歌曲,還是美聲歌曲,或是流行歌曲,大部分歌曲主要由大小調式寫成。無論是大調還是小調,I、V、IV 這三個和弦習慣上被叫作正三和弦,是構成一首曲子的主要和聲的基礎。掌握了原位正三和弦的使用方法之后,就可以進入旋律為曲子配和聲了。正三和弦轉位形式以及其他的副三和弦,將在配和聲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地加入。根據鋼琴表現的需要,歌曲的風格來選定配和弦。在配和弦中選定和把握好和聲的功能、色彩等非常重要。它影響著鋼琴即興伴奏的演奏效果。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缺乏經驗的伴奏者在編配和弦的時候輸送速度及選擇的和弦單一,有甚至者,和聲功能都是模糊的。而有經驗的伴奏者則能從過往的經驗中找到新的切入點,使音樂渾然天成。但是這也是根據自身的經驗來選取自我認知的某種旋律作為和聲處理的。這對即興伴奏的人員要求就比較高了。如果有心智技能的編配,不經過大腦信息加工而直接編配和聲來表現音樂的魅力。而和聲編配時利用心智技能完成則更加具有音樂的整體性。
在鋼琴即興演奏中,影響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和聲的選擇。所以我們在選擇和聲時,一定要注意選擇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合理性是就是要根據鋼琴老師提出的要求,具體分析并把握好鋼琴曲目的風格。根據要求的作品風格深度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明確作品的選擇調性,確定作品的表現形式,最后確定選擇的和聲。目的性就是在選擇和聲上不能盲選也不能盲從,一定要經過理性的思維分析,確定和聲調性架構原理和規律之后再進行選擇。還要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深層次的表現形式和將要塑造的音樂形象為目的,來確定和聲。而不是根據自我的經驗進行判斷。
和聲織體能增強鋼琴作品旋律的表現力,加深音樂的內涵,豐富音樂的形象。因此,我們在選擇和聲時應該根據作品的基本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和聲織體。讓不同的和聲織體來表現音樂不同的思想情感。在實施鋼琴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和聲織體的選擇與運用尤為重要,因為不同的和聲織呈現的音樂是不同的,賦予音樂的感情也是不同的。
鋼琴教學被和聲理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學習效率。由此可見,和聲在鋼琴教學中的地位,和聲理論能使鋼琴教學更輕易地凸顯出成效,也能使和聲學教學日臻完善,對鋼琴教學的質量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