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穎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文化館,云南 曲靖 655500)
云南民族眾多,56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各族人民的民居建筑、服飾、飲食習俗、宗教信仰、節慶、歌舞娛樂等都賦予了云南獨特的魅力。各民族的文化既是他們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也凝集著各自的生態觀念、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隨著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瀕臨消失。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各民族認識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自覺延續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云南旅游景區數量眾多,如何在其中脫穎而出,特色至關重要。以古城(鎮)為例,云南的麗江古城、大理古城、和順古鎮等早已聲名遠播,使得其他古鎮的開發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官渡古鎮以展示非遺文化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并成為它的一張耀眼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除了在古鎮內進行日常生產、展示和銷售外,到2020 年6 月,官渡古鎮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屆中國(昆明)官渡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它是云南迄今為止唯一面向全國舉辦的非遺展示活動。活動期間,來自全國的傳統手工藝、傳統美食及醫藥、傳統曲藝及美術等上百個非遺項目會在此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和現場教學,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往。
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公共節假日增多以及帶薪假期的逐步完善,旅游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已經難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云南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大省,旅游資源中最突出的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結合進行開發,將是未來云南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周城白族扎染通常采用前店后廠(前面是店鋪后面院子是扎染坊)的方式進行生產和銷售,趕時間的游客,可以在豐富的扎染制品中挑選喜歡的帶走,另外一些時間充裕或對扎染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到配備扎染工具的后院扎染坊進行扎染體驗,最終帶回自己制作的扎染制品。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在周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白族扎染博物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在這里可以了解扎染的歷史,參觀扎染和購買扎染產品、體驗扎染制作,扎染博物館深受游客歡迎,年接待游客已超過20 萬人次。
大部分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都喜歡帶回當地特色商品或工藝品作為一次旅游活動的見證或紀念。然而,近年來旅游商品的開發卻滯后于蓬勃發展的旅游業。不同地方、不同景區的旅游商品大同小異,幾乎已經成為大家普遍詬病的一個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文化的瑰寶和智慧的結晶,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美術、手工藝制品,因區別于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而獨具魅力。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是云南唯一的水族鄉,古敢水族“吞口”吉祥物己被當地人開發為旅游工藝品,深受顧客喜愛和好評。
要大力開發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可通過文化節、藝術節等形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多的展示舞臺,助推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從2017 年開始,云南每年都會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如知識講座、展覽、非遺技藝展示、歌舞演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如大理南澗借每年冬櫻花開放的時節,舉辦南澗跳菜藝術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跳菜”從家里跳到餐館、酒店、景區,跳到了更大的舞臺。在未來的旅游發展中,云南各地可以結合實際,在民俗節慶活動中、旅游旺季推出更多的類似活動,豐富旅游產品內涵。
云南可選擇一些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村寨,以村落的原生形態及村民的生產、生活為旅游活動為基礎,集中展現一個地方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村寨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合為一體。目前,云南較為典型的開發案例如西雙版納傣族園,傣族園是在五個文化保存較為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基礎上建成的景區。園內將西雙版納的傣族章哈、象腳鼓舞、潑水節、傣錦、慢輪制陶等七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旅游開發中。云南有眾多的民族村寨,將民族村寨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進行聯動開發,能讓游客身臨其境,在自然的狀態下主動學習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參與體驗感。
近年來,云南提出打造設施齊全、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小鎮的目標。從2018 年開始,每年在全省評選15 個建設卓有成效的特色小鎮,并給予資金支持,授予榮譽稱號。各地新建小鎮要凸現自己的特色,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主要元素進行開發。如2017年開始建設的木雕藝術小鎮,依托白族文化和木雕產業打造的特色小鎮,將是未來滇西北旅游線上的一個新亮點。未來,云南可將特色小鎮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結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舞臺化展演、技藝傳承與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相結合,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非遺”文化小鎮。
此外,對于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所屬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因此,我們需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于任何一種類型的遺產,都應定期對其進行動態的評估與分析,以確定其實時的狀態與類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適應的良性互動模式及良性互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