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浩 歐陽娟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各類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相關課程,并在學生隊伍中廣泛開展相關工作。在與之直接且密切相關的公共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中,一方面突出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觀念的教化;另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的重要性。根據我校多年實踐教學的研究與探討,指導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是法治教育教學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方式,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
所謂模擬法庭,是一種有意地針對法庭審判過程進行模擬的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扮演法官、律師、案件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以司法實踐中的法庭審判為參照,模擬審判某一個案件的教學活動”。
模擬法庭活動不是直接的司法審判,它不具有法律實效。模擬法庭是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一種課外實踐和補充,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法治教育的理解,強化對法治實踐教學模式的認識,培養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開展的一種課外實踐活動。
模擬法庭活動具有一定法理性,學生需掌握課堂中的有關法律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法律思維模式;模擬法庭活動是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審判過程中的角色來完成的,需要提前準備活動劇本,選取恰當的法律案例為參考,所以它具有表演性,甚至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色,使之更加生動活潑和幽默風趣;我校開展的模擬法庭活動是在指導老師帶領下進行的公開性實踐性課外活動,因此,它的特點也是豐富多樣,公開透明,既有知識性又有實踐性等??梢哉f,模擬法庭是集法理性、實踐性、戲劇性、公開性為一體的綜合型學生課外活動。
思想政治課在高等職業院校中主要圍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來開展教學。以我校為例,在《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全校性公共必修課當中,僅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為學生法律知識學習的理論章節,除此以外,在別的思想政治課程中涉及法律知識的內容少之又少,目前,我校未開設專業的法律課程,因此,模擬法庭這一項課外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補充也非常有必要。
模擬法庭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需遵循一定原則和步驟:第一,在“思政課程”規范中應規定相應的理論教學課時和實踐教學課時,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六章的理論教學部分若為8 學時,那么實踐教學可設4 學時(包含模擬法庭前期準備以及正式開展活動)。第二,根據課程規范完成法律知識的理論學習和鞏固提升,之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各組收集不同的法律案例,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分析民事、刑事等案件,提交案例分析給教師批閱。第三,指導老師從各組收集和分析的案例中選出較優秀、較典型、較突出的案件作為模擬法庭活動的參照。也可從教師工作實際中的法庭審理案件里進行挑選并進一步加工,指導學生制作模擬法庭活動的劇本。第四,學生按照劇本分配角色,開始排練,教師從旁指導。第五,正式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邀請有關領導和專業教師擔任評委,活動結束進行點評,總結經驗與不足。
在“法治”的道路上離不開“德治”,二者相輔相成,而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前面五章都是圍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等道德觀念和知識進行教學,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的時候,也有意識地融入了道德教育的內容,將培養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與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相結合。從而,進一步發揮了模擬法庭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價值引領作用。
概而言之,模擬法庭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法治思維能力,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課外實踐動手能力,同時,與道德教育相互融合,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社會道德感和法律意識,做到“德治”與“法治”相統一,可見其對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意義,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
通過同學們的自學和老師的講解,知曉普通程序(3位法官,6個月審限)與簡易程序(1 位法官,3 個月審限)的不同之處。同時了解現階段法院對于簡易程序的效率性運用:基層人民法院和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基層人民法院和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回避是法律程序公正的體現,按照法律規定必須回避的有:“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關于回避問題,師生關系并非法定回避事項,比如(2017)晉民申2145號案件中,法院認為:“在武某某也并未提供審判人員應當回避的其他具體事由,故該事由不成立,本院不能支持”。關于回避的決定,《民事訴訟法》46 條規定:“院長擔任審判長,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3 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可復議)”。
案情重現:打籃球時,球員爭搶導致一方受傷(籃球隊員表演)
立案情景:原告立案時要求適用簡易程序,法官解釋為何不適用。
第一次開庭及報院長情景:申請回避,因為審判人員與被告是師生關系。呈報院長,院長作出不予支持的決定。
第二次開庭:當庭宣布院長決定。按程序開庭。原告說事實與理由,被告(學生)提出“自甘風險”的抗辯,被告(學校)提出已告知風險,已履行嚴格謹慎義務和安全保障義務。原告展示傷殘鑒定報告,被告(保險公司)提出異議,要求重新鑒定。
休庭期間:護理專業同學介紹傷殘等級知識(本案所有賠償100 萬,主要是后續的護理費,器具費等)。
休庭期間:保險或金融學專業同學介紹理賠知識(本案保額15 萬元)。
重新鑒定期間,被告(學生)經歷某事件,認為應該說出實情,不想會受到內心道德的譴責。
第三次開庭:聽取鑒定機構的被告;聽取證人的證言(證人出庭程序)。保險公司提出不是保險范圍的意見。被告(學生)提出他當時第一下有意撞原告,只是沒想到原告回擊第二下,最后第三下是被告受控不住,導致原告受傷,沒想到傷那么重。
法庭休庭,法官合議,書記員記錄。
兩星期后,原告被告都收到判決書。被告(學生)判承擔50%的責任,保險公司在15 萬元的范圍內承擔責任(15%),余下35%責任由原告自擔。
籃球隊員現場說法,運動中要熱身,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傷人傷己。
被告(學生)家長現身,認為要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本次50 萬元賠償家長可以先出,但要被告以后靠自己賺錢還回來,贊揚孩子誠信精神。
除了上述的程序性知識之外,該模擬法庭主要是通過模擬再現案情,讓同學們了解最新的《民法典》知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運用。誠信原則是《民法典》的法律原則,“自甘風險”也是《民法典》的最新規定,這些《民法典》的知識離同學們的生活很近,容易讓同學們了解并提高學習法律的興趣,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