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霏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高職院校能夠與用人單位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進行未來企業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共同進行企業未來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共同開展學校相關企業管理實習工作的安排,從而使企業和學校雙方都能夠從中獲得幫助。學生在經過校企各做的培訓之后,能夠在畢業之際直接進入企業工作,提高了企業管理類人才培養的效率。
通過這種培養方式,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能夠更加貼近企業的真實需要,擁有更加正確的教學方向,學生能夠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將自身所學的只是同實際的企業管理工作相結合,從而能夠更好地學以致用。在這種培養模式下走出來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從而能夠在自身的工作崗位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降低了企業的培訓成本以及學生在畢業之后的找工作成本,使學生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也更好地發揮了高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導向作用。
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企業管理類人才培養還在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沒有足夠的企業同學校簽訂共同培養協議。因此,政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加強對校企合作項目的重視,通過相應的行業引導公祖,使企業能夠同高職院校簽訂相應的人才培養協議,提高企業管理類人才的培養效率,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
校企結合是企業在開展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同學校共同簽訂人才培養方案,屬于工學結合和學用結合的模式,對企業的發展以及學校人才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產學研結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在這種模式下,需要做到如下幾點:首先,學生需要首先在學校通過一到三年的學習來打牢自身的基礎知識,然后再開始通過企業中的生產實踐來加強對自身理論知識的應用,使學生能夠在生產實踐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其次,在學校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企業相關人員需要參與其中,同學校一起共同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學校提供更加方便的課堂教學和實習場所,能夠通過工程實訓環節使企業全面參與到相應的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
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學校和企業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教學場所,但是在培養企業管理人才上卻各司其職,能夠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學生對學習的參與度和興趣,使學生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同樣因為少有企業愿意同學校進行聯合而導致該培養模式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在通常情況下,企業和行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如果是該學校的學生或者校友,同時在企業急需員工的補充或者在實習期間學生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時,該合作模式才有可能完成,否則校企合作的模式只能夠屬于理想狀態。
在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設置沒有注重同實際聯系,目前大多數教材理論體系仍然處在企業管理理論的層面上,不能夠充分利用實踐來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教材職業體系的探索過程中,應該對高職院校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高職院校在企業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上應該以社會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使培養內容能夠與一線實際需求相一致,從而能夠使學校的人才培養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按照技術型、應用型等不同的方向進行人才的培養,使人才培養工作能夠更好地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實現綜合化和科學化。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學校可以設置多證書教學模式,幫助畢業生更好地擁有對崗位的適應能力,從而通過考取證書的方式為自己的未來添加更多的籌碼。在對企業管理類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設置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適應能力,從而確保畢業生擁有良好的競爭力,能夠在進入社會之后更加適應在企業中的工作。
學生在高職院校所接受的專業課教育是學校為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所開展的第一課堂,而學校還應該為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開設第二課堂,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多方面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企業管理能力。學校可以充分借助周邊企業的幫助,開展多種多樣的企業管理實踐活動,并且通過開辦各種大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大賽中不斷磨練自身對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責任心。
另外,學校還可以開展各種以企業管理為主題的公益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公益活動來不斷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自身在企業管理中的工作能力,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更好地促進學生學會競爭、學會人際關系的處理,學會包容與合作,進而形成更好地企業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企業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采用更加高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使人才的培養能夠得以更好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