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新疆哈密市伊州區第十五小學,新疆 哈密 839001)
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比較重要的科目之一,該學科和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差異,在培養學生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促進作用。為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生處于成長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健全,因此教師要從最基本的角度著手提高學生分析、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技能。為此,接下來筆者結合數學學科教學經驗談一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做法。
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時主要受到幾個方面因素影響:
學生學習數學學科時不應該局限于課堂內容和教材,還必須從日常生活中把握。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自我意識:一方面,學生要掌握足夠的知識,并學會在解決問題中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1]。另一方面,學生要具有很強的自我判斷和反應能力,并在面對問題時展現出足夠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學生形成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可以合理利用所學知識,并在思考與觀察中提高判斷的正確性。因此,學生要在實際的生活中具有高度的問題意識,這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動性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如此才能讓學生學會對所聽、所見和所感知的東西產生相應的認識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水平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具有較高的計算水平有利于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實現優質、準確和高效的計算成果,從而形成更為合理的推理結果和自我推理流程[2]。如此,學生計算時應以解決問題的角度為基礎合理地自我批評,這對學生自身抽象思維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在此背景下學生接觸的知識比較復雜,教師要想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就必須提高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視,只有讓學生重視基礎重視才能讓其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具體來說,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意義表現在幾個方面:
學生學習期間應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時可以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3]。由此可見,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加大力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時逐步提高自身對數學知識點的熟悉,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因此,學生在學習期間解決數學問題時學會合理利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思維,幫助其重新解構、分析和解決數學知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學習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索,并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后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生應深刻把握數學知識內涵,并合理利用數學思維把握問題的突破口,在此基礎上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一來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探究能力[4]。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高度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人們學習和生活都與數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要提高對數學教學的重視,并加大力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程度發揮數學教學的通,讓學生學會解決自身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時應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提升學生應用水平,這是實現預期教育目標的關鍵。
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相當重要的一門科目,教師要加大力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可從幾個方面進行:
問題是思維形成的開始,其對激發學生探究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5]。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發現問題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總的來說可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要求學生從數學角度分析問題,這是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前提。教師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時應積極構建生活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引導學生深度觀察,讓其學會發現問題,并收集與解決數學問題有關的信息,并以信息為基礎提出問題。其次,帶領學生合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存在生活問題。教材中包含大量思考、觀察和猜測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以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計算”這部分內容為例,筆者給學生展示了文具店比較常見的商品種類和特征,比如鉛筆2 元/支、作業本1 元/支,之后給學生提出問題:“買一支鉛筆和3 本作業本一共需要多少錢?”“若你有10 元,買2 本作業本還剩多少錢?”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充滿興趣,并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此期間,學生不僅了解了人民幣,而且提高自身計算能力,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小學生天真活潑,對新鮮的知識充滿了好奇,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應以學生心理表現和性格特點為基礎調動課堂氣氛,讓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有機結合教師的講課,善于觀察學生表現,以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以及觀看黑板時的表現對學生是否已經掌握這部分知識點進行判斷[6-7]。以教學“用字母表示數”這部分內容為例,學生剛開始學習未知數時教師尤其要做好引導,這是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關鍵。為此,筆者在課堂開始之前給學生提出這一問題,結合問題引出未知數這個概念。首先,筆者提問學生:“你們的爸爸今年多少歲,爸爸大你多少歲?”提出問題后筆者讓學生自主計算自己從1 歲到20 歲時爸爸分別是多少。這個過程中學生一共列舉出了20 個算式,最后計算了相應的答案。其次,筆者接著提出問題:“老師就問了一個問題,同學們列出來了20 個式子,這樣是不是很不方便,我們能不能想一個快捷的方法?”這時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較高的積極性,且好奇如何用一個式子表示并躍躍欲試。這個過程中筆者給學生詳細地介紹了相關知識,學生進一步了解了x這個未知數。上述環節中學生在問題的刺激下對用字母表示數這個問題的了解更為深刻,且學會用x這個未知數解決數學問題。
教師應意識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同時,教師還要以教材內容特點為基礎借助懸念將文章中的矛盾揭示出來,讓其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質疑,并對該學科的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大量實踐均表明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地假設和猜想,使其提出預感性的想法,促進學生頓悟,發展其創新思維。以教學“圓錐的體積”這部分內容為例,筆者在教學中學生猜想。首先,結合課件讓學生回顧圓錐和圓柱分別是直角三角形和長方形旋后形成的立體圖形[8]。其次,給學生展示了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高二者相等,長方形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并一定能學生思考:“長方形面積和直角三角形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之后以直角三角形的高和長邊為軸旋轉后得到了圓柱和圓錐,并對比二者的聯系。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了解了二者為等底等高的關系,緊接著設置一位:“請你想一想,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何關系?”之后筆者拿來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并讓學生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圓錐中,觀察倒幾次水可以裝滿圓錐,最后學生可以得出結論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圓錐的3 倍。如此,學生通過解決數學問題解決了實際問題,掌握了所學知識而且深刻體會所學知識的樂趣。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相當必要。這就要求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給學生創造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教學方式和手法上創新,構建趣味課堂,調動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當然,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主動引入歸納總結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