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亮
萬盛經開區科協
我2018年3月到基層鄉鎮工作后,根據鎮上脫貧攻堅統一安排,先后接續了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因為先前的結對干部已經退休或者調離,所以這2戶的幫扶工作必須延續,不能掉線。接到這項工作,我很高興,因為之前接觸過健康扶貧,收集到一些來自基層的“聲音”,我也想趁此機會參與一線扶貧,體驗這項工作的各種冷暖。
我的2戶幫扶戶情況各不相同,其中一戶4個人,戶主是一名有多年慢病史的農村婦女,2020年剛滿60歲,致貧原因是缺技術,現在主要是缺勞力。另一戶是一名50多歲的單身漢,從未上學,且無一技之長,一直未婚,他的母親過世后就一直獨居。我接著前面的干部幫扶的時候,他們已經處于脫貧狀態,政府先后為他們實施了危房改造,把他們納入醫療保險,這名中年婦女的小兒子通過技能培訓在城里找到了維修電梯的工作,50多歲的單身漢也被納入鄉鎮公益性崗位,負責鄉村道路衛生保潔。
第一次到這名農村婦女的家中,她一家人熱情地接待了我。來到單身漢的家中,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他有個像樣的房子,的確過的是“單身”生活。為了加深貧困戶對我的印象,先前幾周,幾乎周周都去和他們見面交流,但一問我叫什么名字,大家還要想很久才能回答上,于是每次去我都會作自我介紹,一個月下來,他們就把我深深地記住了。
脫貧后的幫扶不僅僅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過程,更是一個接力賽跑、不掉鏈子、助力貧困戶志氣增長的過程。除了要按照各級黨委政府的安排,把脫貧政策措施向貧困戶宣傳到位、落實到位,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與貧困戶和周圍的親戚鄰居交流交談,我對貧困戶的情況基本了然于胸,對貧困戶涉及的脫貧幫扶政策有了了解。針對農村婦女一家的情況,我建議他們利用產業發展補助款和小額貸款發展小規模的雞鴨養殖,一方面請他們把雞圈改大點,我協調鎮內扶貧辦幫助改造雞圈,叮囑他們經常用白石灰給雞圈消消毒,另一方面自己動員家人,在社區和微信朋友圈幫助他們推銷土雞土鴨,自己幫忙送貨上門,這樣一來二去,去年一年賣了40多只雞鴨,直接增收近5000元,每次去他們總不忘拿出珍藏很久的鹽花生和采摘的野柿子招待我,這種樸素的情感表達,讓我和他們的心越來越近。
另外一戶單身漢情況特殊,我把“家”作為幫扶的主題詞,從打掃環境衛生開始,讓他的家變得更像“家”。記得去他家的第二次,我就買了潔廁劑、潔廁刷、花露水、抹布、洗滌劑和幾床已經清洗干凈的床單被套,一個角落一個角落指導打掃。通過和他的家人聊天,他們半開玩笑向我說了這個單身漢最大的心愿是這輩子有一個真正的家,想找個老伴。雖然有難度,但我也想試試,于是把他的情況與幾個鄉鎮的駐村干部聯系,想請同事們幫助牽牽“紅線”,大半年的時間,沒有回音,我也把這個情況如實反饋給貧困戶。當他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心里很難過,我用自己親戚身殘志堅、終身未婚的經歷鼓勵他,讓他能面對現實,繼續把家建設好,自己的小家有缺陷,但和弟弟、弟媳一家的大家還是很美滿,要干好衛生保潔工作,讓親戚鄰居看到自己的變化。如今再到這名貧困戶家看,廁所干干凈凈,有了像樣的床鋪和沙發,還有收納的柜子,干凈餐具整齊擺放在案板上,曾經雜草叢生的門口也有了像樣的水泥壩,旁邊的豬圈成為整潔的雜物房。他的家人說,這個貧困戶很固執,誰的話都難聽得進,但是就聽你們幫扶人的話。
一年多的幫扶,讓我體會到基層群眾的苦樂,其實他們的要求并不苛刻,吃飽穿暖住得安全以外,更希望幫扶干部能時時掛念著他們,即便有些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群眾都是理解的,關鍵是我們是不是實誠人,是不是帶著溫度去幫扶。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