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隨著全國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越來越大,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突出,就業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影響很大。
近年來,盡管許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也比較順利,有的專業如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應用化工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等專業學生甚至還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但從總體上來看,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各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思想教育的教學工作良莠不齊,甚至同一所高職院校不同院系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思想也存在很大差別,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思想和就業態度直接影響其能否順利就業。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思想指導能有效解決就業觀念和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幫助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采取“2+1”和“2+0.5+0.5”的辦學模式,即在學校學習兩年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和崗位核心能力課程,一年在企業進行跟崗實習和定崗實習,根據教育部新的高職院校專業目錄,專業更加細化,專業性更強,加上高職院校學生本身的培養特點,大部分學生希望從事專業對口的崗位和職業。隨著企業對學生專業知識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學生也意識到專業知識對自己擇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但也有部分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要求一般,更側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使得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課學習態度一般,更加注重大學期間參加各類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還有部分學生對自己未來就業崗位、就業區域等沒有明確目標,跟從同學或聽從家長。現在的高職學生具有新時代的鮮明特點:個性張揚、自由、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功利化明顯、缺乏吃苦精神;使得高職學生的就業思想有較大差異。
現在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在校期間已經主動做過或考慮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從未想過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和求職地域,對自己的未來一片茫然。對薪資的期望方面大部分學生期望月薪在3000以上甚至更高,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工作時間、薪資待遇、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學生的職業價值標準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經濟收入。對于擇業區域,大部分的學生選擇了新疆及西北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少部分學生選擇了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還有少部分學生選擇了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就業。高職學生的求職途徑主要是靠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聯系用人單位到學校招聘,擇業形式較為單一。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對他們有較大影響,學生不關注各類招聘網站,部分高職學生的就業態度比較被動,就業意識和就業意愿較差,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意識還處于模糊狀態,主動關注就業形勢的意識不強,覺得往屆畢業能就業,自己也沒問題;學生希望學校能經常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和心理及求職技巧指導。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價值觀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的核心觀念,呈現出日益復雜的多元化。同時,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還不成熟,西方國家的各種思潮對高職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社會轉型期的價值選擇過程中,高職學生更傾向于以時代的價值體系解決當下現實的價值問題。部分高職學生在價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實用化的傾向,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崇尚滿足自我需要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導致自我就業期望值過高,從而忽略個人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有的高職學生在擇業、就業和繼續深造等方面自我期待值較高,不能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貢獻統一起來。導致高職學生的擇業期望與企業實際需求錯位,這種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使得部分高職學生重物質輕精神,只注重眼前經濟利益,而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長期的發展。
高職院校的學科專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步增長,在考慮本區域社會經濟、科技和產業結構發展以及人才預期需求的過程中分析不夠周全,同一區域的大部分高職院校會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設置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沒有與企業進行討論和合作,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崗位需求無法對接,與社會需求不平衡。此外,高職學生對職業發展的內涵和職業發展素質要求缺乏認識的意識,缺乏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分析問題能力。
在高等職業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調整,高職學生的擇業價值取向明顯呈現利益化的傾向,就業首先看待遇高不高,工作環境好不好,崗位的活累不累。部分高職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出現隨意違約和離職現象,甚至還有個別學生不辦理離職手續就離開企業,缺乏職業道德意識、職業素養低、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因此,對高職學生的就業思想教育一定要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一主線,通過多種宣傳途徑和渠道,注重教育方法和形式因人而異,緊跟時代潮流,把握高職學生脈搏,引導和教育高職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能力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以實現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職業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職業類型的選擇和生涯形態的建立是一個發展的、動態變化的過程。隨著高職學生的年齡、繼續教育、社會經驗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變化,他們的職業心理也會發生變化,而高職學生的年齡正好處于職業生涯探索階段。部分高職學生就業定位不準確、就業期望值較高,自我認知存在偏差,尤其需要將職業發展理念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就業思想教育應通過素質拓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企業頂崗實習以及豐富多彩的專業性校園文化活動和比賽,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特點幫助高職學生建構健全的職業發展理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職業定位、調整就業期望值,確立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擇業目標,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和正確的就業觀,幫助他們找到適合高職學生本身的職業發展道路。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是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又一條有效途徑。創新創業教育除了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創造社會財富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影響。目前各高職院校都要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創業活動,例如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部分學校還在學校內設立的大學生創業園、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給高職學生提供一個真實、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創新創業環境。通過大學生創業園的有效實施與管理,理論聯系實踐,逐漸不斷提高學生自己的自主創新創業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創業能力。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有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在大一期間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向在校學生開設心理咨詢或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環境。而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輔導相對滯后,部分高職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呈現出了不良就業心理,如自卑感、消極悲觀等。這就要通過長期的就業心理輔導,例如通過開設《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素質拓展》等課程和就業心理輔導講座,將就業心理輔導貫穿的整個大學期間,從而促使高職學生理性地認識理想與現實,正確對待求職中遇到的問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以樂觀、良好的心態適應企業、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