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教學研究室,陜西 咸陽 713500)
雖然小學語文是最為基礎的語文教育,但該學科中仍包含著大量的文學知識,這對于年齡較小,認知水平和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并且大部分的小學生普遍具有貪玩好動,活動天真的年齡特點,其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較弱,很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保持長久的集中,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便會產生畏難心理,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嚴重阻礙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現階段學校教育中能夠應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十分多樣化,但由于應試教育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頗為深遠,這就導致了大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并且還會為了快速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和教學進度,繼續沿用以往“講授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存在很明顯的弊端就是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長此以往,小學生在機械重復的學習和背誦當中,便會漸漸的喪失學習興趣,甚至會對學習小學語文知識產生抗拒與厭惡情緒,這不僅影響著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學生的綜合成長和全面發展。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警世名言在教學領域當中也同樣適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若想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意識到課前導入環節對課堂教學質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師不僅要將自己的本職工作,課前備課做好,更要注重課前導入環節的教學工作,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創編和改造,針對小學的興趣特點和性格偏好有根據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此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中,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教師便可在課前導入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圓明園毀滅前的圖像或影像,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動,直觀的教學優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學生觀看影像時向學生提出“同學們,這幅圖片你們熟悉嗎?你們覺得圓明園好看嗎?想知道圓明園是如何被毀滅的嗎?”等具有引導性的教學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讓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和學習興趣的調動下,更加深入的探究圓明園毀滅的原因,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強化學生復興偉大中國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著重強調了當今的學校教育要重視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則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并且有關小學語文的新課標也明確指出了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寓教于樂教學理念。因此,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時刻貫徹這一教學理念,打破原有的“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結構,注重師生平等關系的構建以及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的營造。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文章后,分組扮演文中“周瑜、諸葛亮、魯肅、曹操”等角色,從而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促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不斷強化自身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掌握,進一步感受文中周瑜、諸葛亮等鮮明的人物形象,感知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優秀之處,產生閱讀和鑒賞名著的興趣。
課后是課堂教學的總結環節,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好課后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更加嚴謹。可使用有效性提問教學法,向學生提出與本節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與重復,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可適當給予提醒。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能夠發揮小學生機械記憶和短期記憶能力強的特點,促使學生自主內化知識,提高自身的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強化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稚子弄冰》這則古詩后,教師可在課后環節讓學生根據詩中的“脫曉冰”“敲玉簪”“忽作玻璃碎地聲”三個環節想象“稚子”從快樂到失望的心理變化,并為學生布置根據自己的理解,改寫古詩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下不斷的鞏固與重復知識內容,從而有效的加深學生對這篇古詩的印象和記憶,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仿寫和改寫訓練中得到提升。
總結: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若想有效提高小學五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開展教學的前提條件,關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從而構建一個系統化,全面性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