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娟
(河北省唐縣第一中學,河北 唐縣 072350)
史料分析是每一位歷史研究學者都具備的條件,我們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去尋找遺留在時間長河里的故事和朝代,去解釋和重構那些歷史發生和歷史痕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史料,不僅可以豐富教師的授課內容也能提高課堂上的互動率,還能吸引學生不斷向深處探索,去尋找歷史的每一個角落,從而掌握對歷史的認知能力,讓他們學會用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整合能力去解答具體的歷史問題,不僅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數也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還應當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直接對歷史進行研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形成了多樣化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中國的魅力所在。中學生作為祖國的花朵對于歷史的學習和認識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主要是被動性的去接收。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呈現出來的就是“死記硬背”和老師以及名人的一些看法,而缺少了學生自己對于歷史的看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學生講解歷史本身或者是發生的事情,不如教學生如果通過史料去分析發現歷史的本身,所以培養中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史料作為聯系過去和現在的重要線索,既神秘又誘惑。中學生在初次認識和學習歷史中,第一步就是接觸到史料,通過史料看過去,才能分析出歷史的發展過程,還原歷史的本質,從中獲得歷史思維能力和知識。在學習史料當中以閱讀史料、分析史料和綜合運用史料三個方法來幫助學生鍛煉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以及讓學生更能自發性地學習歷史,更好掌握歷史真實性。
史料的閱讀也是很考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沒有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很難分析出史料的表達意思,當然,閱讀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這也需要學生長期閱讀積累下來的習慣以及對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中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為有了興趣才能讓活潑好動的學生投入到里面,所以,當學生表現出對某一歷史問題很感興趣的時候,教師要積極鼓勵并引導學生去探索、查詢。并利用新媒體的變化多端、有趣的特點加以幽默生動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歷史事實,并由此產生成就感。還可以進行情景再現的活動,教師組織學生還原某一歷史事件,從中領悟事件發生的背景;環境;人物關系,也能調動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點,提升對歷史的興趣性,也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共情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力和課堂的有效率。
在史料分析這一塊,教師要要求學生做到“不懂就問”而不是一知半解以為知,把知識真正學到手。因為文字是有靈活性的,出現在這里與出現在那里的意思可能就不一樣了,加上史料當中出現的一些字和詞生澀難懂,學生在分析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難度,而歷史的把握也不是一條直線走到尾的,中間穿插的支線也需要學生樹立大局觀,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它。所以,在進行史料分析時,需要教師把握字詞出現在某地的意思和重要知識點,深入去了解史料,進行全面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在史料分析這一塊當中,我們還要保持唯物主義觀去看待歷史,根據史料所表示的不同歷史現象展開相應的認識。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和“焚書坑儒”這兩件事當中去客觀分析秦始皇這個人物,站在不一樣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態度,才能抓住歷史的本質,發現它的真實面目,在此基礎上也能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經過前面兩個的學習方法,來到最后一步,史料的綜合運用,這一步如果出現錯誤,那前面所做的一切就是功虧一簣了。在史料閱讀和分析上,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整理歸納整理成一個知識框架,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對全部知識進行一個綜合系統的整合,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歷史思維進一步的梳理和分析,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歸納和整理。化繁為簡,一個一個攻破,循序漸進進行深入,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會有一定的幫助。
簡而言之,中學生的史料分析當中,就是運用合理的方法去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作為過去史,它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們沒有假設和如果之說,它真真切切的發生并且存在過。作為一門學科和研究,它于教師和學生一種“求真”,在這個過程中,史料是必不可少的,它推動著研究者每一步道路的走向,對于史料的不同分析也會出現不一樣的結論,就需要學生運用史學理論,去探索歷史真相,以便很好進行歷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