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秉麗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維新鎮人民政府,甘肅 定西 748400)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技術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帶來了農業質量與產量的提升,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轉型,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但是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民對新技術不了解、推廣資金不到位、推廣人員不專業等,對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產生了制約。為了進一步優化農業推廣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帶動農村、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與富裕,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積極的解決對策。
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目的,是讓農業研究的成果可以對農業生產進行指導,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讓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惠及更多農民,實現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普及,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1]。在時代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形式包括政府型、企業型和自發型三種,在農業技術推廣的浪潮下,不少農村和農民都積極接收了新的農業生產知識,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科學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在推廣過程中,也隨著不同地區、不同發展水平的制約而出現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推廣人員積極分析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采取科學的解決措施。
在目前的農業發展進程中,要實現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就必須關注推廣的資金投入情況。由于農業技術推廣本身作為一種公益項目來實行,因此大多數推廣活動都是由政府主導,并由政府撥款來滿足推廣活動經費的需求。但是就目前的推廣情況來看,仍有不少鄉鎮農村并不重視農業的生產發展,導致政府在推廣資金的投入上捉襟見肘,使得推廣經費嚴重短缺,管理部門也就無法真正落實相關技術的推廣政策,很難將先進的農業技術惠及農民[2]。除此之外,由于農業推廣經費不足,也就導致相關從業人員的薪資福利水平低下,一些地區甚至無法按時支付推廣人員的工資,嚴重打擊了推廣人員的服務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導致人才流失,服務態度差,對于推廣工作得過且過,不利于農業技術推廣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目前,我國許多農村仍然是小面積種植模式,這種模式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并不占有優勢,也就無法在短期內看到明顯的經濟效益[3]。對于農民而言,經濟效益是與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重點環節,因此只有推廣的新型農業技術給他們帶來切實的收益提升,才能接受和認可新的農業技術,才能真正實現技術普及。但由于推廣后的技術并未帶來明顯的收益,因此絕大多數農民對新技術缺乏興趣,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會懷疑新技術的效果,從而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不利于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目前絕大多數地區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仍然采用家庭承包的方式,導致農業生產規模小,且農耕地各自分散,不利于進行統一的生產與管理,更無法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無從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良好的溫床。
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需要注重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實踐和具體應用,但是目前的科研成果與農民的實際生產需求仍存在不匹配的情況[4]。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需要成本更加低廉、實用性更高、操作更加簡單、經濟效益更好的生產技術,來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但是目前許多研究農業新型技術的科研機構,并沒有進行實地調查與研究,也沒有從農民的角度出發考慮新型農業技術的普及效果,因此,大多數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凝聚了高精尖的生產方式和科技理論,操作困難、成本高、收益周期長,不利于在農民中進行推廣。
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需要更多專業能力高、職業道德水平高的工作人員,推動新技術的落實。但是,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由于推廣團隊的不穩定和人才流失,大多數推廣團體的整體知識水平較低,人員專業素養不高,團隊成員魚龍混雜,不少成員是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兼職,對新技術并沒有深切的認識與了解,在推廣時就無法解答農民的各種專業性問題。除此之外,不少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沒有及時更新知識與技術,相關工作人員沒有機會外出深造和學習,這就導致工作人員專業水平較差、農業技術落后于時代發展。另外,多數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主要推廣各種作物良種、栽培技術和肥料農藥,并沒有對現代農業種植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和園藝經濟作物技術進行普及,無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不能給農民的富裕提供更多機會。
在農業技術推廣時,同樣需要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幫助農民更好地吸收新的技術和方法。如果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就無法落實,阻礙了科學技術應用深度和廣度的提升,也就影響了最終的應用效果。目前的農業生產中,大多數家庭的青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尋求更多的機會,而留在農村進行種植生產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差,對市場的認識不完善,生產觀念也較為保守,因此對于新的農業生產技術不能很好地理解與接受,無法在技術的學習中獲得啟發,從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進程緩慢,普及率不高。
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技術的推廣,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提高生產效益,實現技術與生產的完美融合,加強人才培養,提高農村知識文化水平,從而落實推廣政策。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之一,農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對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各地政府應該重視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落實。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給予資金支持,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堅實的后盾。在投入資金的基礎上,各級政府還應該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堅持政府為主導和核心,加強各鄉鎮企業、社會人士、農村農民的參與度,形成共同發展的新型推廣體系。除此之外,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應該注重不同技術的推廣特點和推廣人員的不同職能,聯合村委會共同構建科學的工作管理體制,讓相關推廣人員能夠專注于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切實保障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能夠惠及當地農民,從而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可持續發展。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不少農村的農業規模仍然較小,這就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與農民的溝通和交流,以農民自愿為前提,采用股份合作或租賃的形式,推動土地經營權的合法流轉,從而將分散的農業生產轉化為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為農民和農村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農業生產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除此之外,通過有效整合實現規模化經營,能夠進一步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打下基礎,例如可以租用農民手中分散的農田,將其集中在種植大戶的管理下,從而實現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此基礎上,管理者可以推廣大面積的新型農業技術實踐,例如機械化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也降低了農業生產和管理的成本。
目前,為了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促進生產發展與進步,需要相關農業技術研究人員對市場進行深入了解和調查,近距離接觸農業生產,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和生產目標,從而開發實用性更高、成本更加低廉、操作更加簡便的生產技術,以便在農民中進行推廣和應用,真正實現科研成果反哺農業生產。除此之外,農業技術科研部門需要與農業進行密切的交流和溝通,順應時代發展變化和市場機制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提升合作經濟組織效能,實現科研部門、生產部門。和農村農民的良好合作,讓農民能夠主動接納新技術,并積極運用新技術指導農業生產,從而實現新型農業技術的大規模推廣,幫助農民增加產量,提高農作物質量,為農民帶來真正的經濟效益,推動現代化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展開,需要對人才進行專業培訓,提升推廣的效率和質量,促進農業技術推廣政策的落實。對于在職推廣人員,相關部門應該安排專業的培訓和教育方案,提高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還應該給予推廣人員更多的機會外出深造和學習,不斷更新農業技術知識,開拓推廣人員的視野,讓推廣人員的服務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并推動新技術的推廣。當地政府應該根據實際需求制定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為農業專業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機會,吸引農業專業人才積極投身到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農業生產不僅僅要關注農作物的生長,還應該注重各類農產品加工、園藝經濟作物等新型技術的開發。因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該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了解不同種類的農業推廣技術,為農民生產與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促進農業多樣化發展,為農民富裕提供更多機會。
雖然我國進行了義務教育和普及教育,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民仍然存在文化水平較低的情況,這嚴重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因此,政府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以技術指導為核心,加強對農村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教育工作,讓農民能夠切實了解現代化農業技術,并熟練掌握新技術的操作方法,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教育,以提高農民的接受度。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鼓勵農村青壯年一起參加農業技術培訓,讓他們深切領悟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積極投入的農業生產改革中,運用自己先進的思想和掌握的農業技術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逐漸成長為農業大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資源儲備,加快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只有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才能夠更好的配合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便于推廣人員快速普及相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走向共同富裕。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農業生產的大國,長期以來一直關注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進步。通過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政策,普及現代化的先進技術,能夠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雖然在農業技術推廣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通過科學合理的解決措施,加大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支持,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推廣人才,實現科研成果與生產需求的完美結合,促進農村農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就能好地普及新型農業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