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芹 馬闊緣 趙雨嫣
(江蘇大學,江蘇 鎮江 212013)
旅游業是世界經濟中持續高速穩定增長的重要戰略性、支柱性、綜合性產業,新冠疫情的爆發,毫無疑問旅游業受到了重創。在我們所做的關于疫情期間是否旅游的調查中有46.3%的人表示沒去過并且不打算去,21.63%的人是去過1-3次,表明游客出游意愿仍受到一定抑制。旅游業早年在“非典”、“汶川大地震”等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時,就面臨著嚴峻局面。在旅游業遭受重創的同時,也反映出其在面臨非常規突發事件時缺乏應急防控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業逐漸在經濟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因此,我們必須找出新途徑,新方法來提高旅游業的風險防控能力。
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提到了關于“突發事件”的概述,該法認為,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該法并未對“非常規突發事件”進行界定,本文認為,非常規突發事件相比于普通的突發事件來說影響更大更深遠,常常表現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領域,不可測性很高,事件復雜程度以及影響范圍都很大。同常規突發事件相比,他們的發生特點有著巨大差異。較為典型的非常規突發事件有“非典”、汶川大地震、以及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
風險控制是指風險管理者采取各種措施和方法,消滅或減少風險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或者減少風險事件發生時造成的損失。旅游業的風險防控能力主要體現在能夠提前根據現有技術或者社會新聞預測風險并且能及時給出對策,不慌不亂,穩住旅游業的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旅游業也隨之蒙上陰影,據28日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數據,2020年旅游人數驟減,當年國際旅游業全部經濟損失8.5萬億人民幣,成為“旅游業歷史上最糟糕的年份。”
旅游業相比于其他產業來說有著一定的脆弱性,突然爆發的流行病、洪澇地震,自然災害等都會或多或少的使旅游業陷入危機。2003年非典于我國盛行,作為典型的非常規性突發事件,致使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在短期內停滯,經濟回落,然而,我國的旅游業表現出了其韌性和強大的恢復能力,在幾個月內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相較于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為長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旅游業的發展與轉型和民眾的旅游意愿成為重點議題。本文以03年非典時期對旅游業的造成的危機作為參考,重點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旅游業的風險。
旅游業屬于跨行業協作較強的行業,與旅游業密切關聯行業如酒店、景點、飯店、航空公司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呈現“斷崖式”下跌,并且相較于2003年,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32.28%,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第三產業的占比不斷攀升,至2019年,第三產業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了54.04%,上升了21.76個百分點。在此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旅游業的打擊無疑更為嚴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年國內游客在2020年僅有28.8億人次,比19年下跌了52.1%。國內旅游收入22286億元,下降61.1%。除此之外,旅游住宿業、旅游項目建設本身存在著融資困難,回收周期長等特點,疫情沖擊使得旅游業務進入冰凍期,其現金流壓力增大,且占比較大的固定成本持續消耗,給企業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危機。
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度較高的行業,因此遭到了疫情的重創。其中影響較為顯著的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學生以及旅游行業相關從事者,由于保證居民生命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封閉式管理,使得旅游行業諸如旅游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幾乎停滯,造成大量人口失業。我國2019年末城鎮就業人員合計有4.42億人,初步估算,調查失業率上升1個百分點,大約新增400-500萬的失業人員。其中尤其是旅游相關從事人員,例如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面臨著下崗或收入減少的困境,需要依賴國家的政策補助。隨著疫情常態化,居民的消費需求逐步恢復,旅游業的就業問題也會得到一定的緩解。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連續、長期、不確定性的特點,后續疫情下,國際的旅游人次將持續低迷。世界旅游組織的調查結果表明,2020年世界入境游客總人次較2019年減少10億人次,下跌近乎74%。這些數據中,太平洋地區以及亞洲地區旅游人次減少了84%,下降幅度最大。盡管非典時期我國入境旅游次數也大幅減小,但其表現在當年三月份開始減少至低谷,12月份已恢復正常水平。我國入境旅游人次在疫情前達到1.45億人次,相較2018年同比增長了2.9%,新冠疫情的突然到來中斷了我國入境旅游人次原有的增長趨勢。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最新統計,2020年1-6月我國入境游客接待人數僅有1454萬,比上年度下跌80.1%。并且,外國人入境旅客以及過夜的旅客和下滑幅度都很大,超過百分之八十。由于文化體制差異,各國對安全性的感知和管控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國際旅游的安全化勢必緩慢,出入境旅游人次若要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仍然是個漫長的過程。
在我們所做的調查問卷中,我們也調查過大家對于“云直播”的態度和看法,結果如下:37.41%的人表示“聽說過,沒有看過”,23.33%的表示“完全沒聽說過”,16.48%的人表示“看過直播,不感興趣”,12.41%的表示“看過直播,很支持”,最后,10.37%的人表示“沒看過直播,但是想了解愿意接觸”。可以看出大眾對“云旅游”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我們也做了另一個調查是關于云旅游的前景預測。 根據以上兩個調查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云旅游”并未被大眾所接受和熟知,55.56%的人也認為“云旅游”不如實地旅游體驗感好,熱度會退去。但是現在我們處于一個新時代,5G、AR、VR等技術正在不斷更新不斷研發,且現在許多旅游博主在各大視頻平臺不斷增多,視頻播放量達上千萬,質量高的旅游視頻也讓我們有很好的觀感。這就說明“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滿足了大眾的旅游需求,也很好地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例如河北石家莊、邢臺、廊坊等地文化場館緊急關閉,線下演出取消或延期,河北各地文旅機構相繼推出豐富線上服務;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通知,在全省推動景區預約常態化,實現限量、預約、錯峰入園。疫情的發生暴露的了智慧旅游的不足,借此,旅游業可以借助大數據和直播等技術,精準預警,預約分流,有效提高了旅游業的風險防控能力,使智慧旅游和旅游業得到了有效結合。
在2021年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通知》。當中明確各地要相互借鑒,拓寬思路,積極拓展利用專項債券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方式和途徑。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對于旅游業來說是如虎添翼。因為有些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部分隸屬于政府公共資源管理與公共服務供給。2020年疫情期間,政府就通過發放旅游消費券、惠民券、打折券,積分券等來刺激了大眾的消費,同時也解了景區現金流不足的燃眉之急。旅游消費券是一種有效的風險防控手段,政府按照景區的核定容納量為景區發放一定比例的消費券,大眾的出游信息得到了振奮,也使旅游業得到了一定的緩和。根據文獻閱讀以及相關數據調查我們發現中央和地方旅游業政策具有滯后期為一年的表現,并且在不同地區政策會有區域差異性,例如在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相對于中部和東部來說發展比較落后,就存在著交通不便利以及政策執行不到位的情況,所以我們給出的建議是能夠因地制宜制定旅游戰略,才能提高不同地區的旅游業風險防控能力。在一些旅行社、民宿等旅游相關企業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夠提供金融支持,很多中小微企業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資金短缺面臨倒閉危險,所以政府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金融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下達的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持續加大精準扶貧工作力度。旅游業不僅成為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一支生力軍,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游客不能大規模聚集,鄉村旅游的特點之一就是區域性旅游,可帶動鄉村多個行業發展,為鄉村群眾就業、增收提供了更多渠道,使更多農村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實施對本地游客門票優惠政策,鼓勵市民消費,刺激旅游市場。同時,區域旅游很明顯的特征將會是自駕游周邊游,所以要加強鄉村旅游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也要做到位,增加自駕車停車地,旅游停車場,充電樁環保垃圾箱等場地設備。最后,鄉村旅游存在著碎片化特征,相關單位應該利用好互聯網時代的優勢,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直播,在保證信息真實的前提下,剪輯相關宣傳視頻,攻略豐富,不僅有特色美景還有當地特色美食,增加景點曝光量,不僅如此,發揮社區作用,安排相關人員解答網絡上網友的相關疑問,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旅游,感受并且體驗鄉村旅游繼而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新冠肺炎作為重大的非常規突發事件,對全球的旅游業造成了不同程度地破壞,本文根據往年我國近幾年發生的非常規突發事件——非典疫情及汶川地震的比照,分析了新冠肺炎對我國旅游業經濟發展造成的重創,并就其造成的旅游風險進行了展開了一系列調查。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模式,抽樣調查了旅游意愿、旅游出行次數等數據,結合調查數據以及依據歷史上應對措施,本文針對此次旅游業面臨的危機的管控提供了一些思路。例如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旅行業自身的發展于轉型等。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旅游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云旅游、鄉村游,大健康旅游等新型旅游模式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未來旅游業待拓寬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