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賢 繆懿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開展“四史”教育,是高職院校貫徹落實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繼續前行的必修課,也是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給與的明確指示,更是每一個職院教職員工肩負職教強國的歷史使命。面對后疫情時代,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特別是文化思潮都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之前的方向和趨勢不會再延續,國際社會將必然帶來重構性的變化。因此在引導高職大學生切身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背景下,加強“四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以鑒今時,“四史”涵蓋著從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旗幟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包含了黨在大革命時代、抗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時代,現代化建設等不同時代的歷史階段的發展階段,通過引導高職大學生學習我黨百年的光輝歷程,用黨的偉大歷史成就、優良傳統去培養激勵他們,幫助其梳理正確的歷史認知,懂得中華民族為什么選擇并只有堅定不移的走這條道路,從中吸取前進的信心和方向,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學史明志、知史勵行,從而“不畏浮云遮望眼”,操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給高職大學生確立前進的方向。
“四史”的內容,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初期的弱小到星星之火燎原之態,其中既有曲折坎坷的歷史教訓,也有取得偉大成就的寶貴經驗,正如習總書記說“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就是以史為鑒,更好的前進”。通過“四史”的教育,透過歷史,讓高職大學生去感悟中國共產黨在一窮二白時候如何經歷磨難終究“守得云開見月明”創造輝煌的事跡,從而丟掉那妄自菲薄的挫敗感,獲得面帶微笑走向社會的力量及信心源泉。
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圍繞著“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將100年的黨史、70余年的新中國史、40余年的改革開放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史始終貫徹到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的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自覺自愿并有效地抵制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和不良思潮,做到知根知源,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社會繁榮和國泰民安,進一步增強對黨對國家的認同和自豪感,從而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前進動力。
1.高職大學生對于“四史”學習的重要性認知不夠。
多年的學習習慣形成了以應付考試為主的學習思路,加之高職校園提倡的技能型學習的方式更讓他們確認了“四史”的教育是一類“輔修課”,“四史”的教育讓他們覺得脫離了與他們有關的現實實際,故而難以讓高職大學生將“四史”的精華主動轉換為人生發展的“營養”。
2.高職大學生缺乏系統性的“四史”知識。
近幾年筆者通過對所在高職院校普通學生的了解和調查得出,還有許多學生對于黨的歷史比較模糊。來源除了初、高中應試教育中一些殘存的記憶,就是偶爾電視劇、網絡里留下的一些膚淺甚至可能偏頗的影像畫面,更有甚者有對于像“五四運動”這樣與青年有關的歷史和學校之間開展的“大合唱”等紀念方式混淆。
“思政課”“黨課”是“四史”教育的主陣地,其中“思政課”因為課程設計、師資力量、專業限制等問題,很難開展系統的“四史”教育,而黨課參與的學生覆蓋面較少,又多以集中講座培訓方式為主,造成開展的教育流于表面化,無法深入到學生方方面面。
雖然高職院校團委、學生會等機構依托校園紅色文化陣地積極組織和傳播“四史”,但大多數以合唱比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為載體,此類活動形式陳舊,對于增強“四史”教育的功能不佳。
“四史”教育的實踐陣地開發并未完全。大多數地方高職院校,例如筆者所在的地區,“四史”教育基地分布較少且知名度不高,讓學生的實踐和感悟教育遠遠低于理論教育。并且在校園公告欄、圖書館等傳統宣傳陣地中不豐富,不生動。
從現階段的教育模式和途經來看,高職院校的“四史”教育很大程度是依托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鑒于高職學生本身對課堂的“不感冒”,教師在傳授“四史”知識時候很難與學生產生共鳴和互動,以“講授”的方式傳遞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少,也和當代“四史”教育從希望高職大學生形成主動探求歷史規律和真相,反思和結合實際提升自我的學習方式有所相悖。
校園網、校園新媒體平臺等還未發揮出充分的教育功能。新媒體傳播渠道在高職院校雖然確保了“四史”教育的嚴肅性和準確性,但是在結合學生實際和感興趣的話題增強學生主動“入網”的動機和能力方面還有許多空白區域需要填補。
“四史”教育與已經較為成型的專業文化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還沒有形成較好的接軌模式。雖然在之前的一些在黨史教育宣傳活動中,融合過演講比賽、手抄報等形式融合過,但還未形成有真正教育意義和模式的“四史”教育的品牌化、系統化的方案,給高職學生更多的感覺僅僅是灌入主題而已,形成的文化思政在高職院校并沒有充分體現。
“四史”教育是否能夠很好地在高職院校開展,一支既具有滿腔熱情又有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團隊是必要的基本保證。這支隊伍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要成階梯化呈現,專職和專家兼職相結合,科研寫作和教學能手相結合,對內培訓和對外引進相結合,同時鼓勵隊伍中的老師加強自身學歷、專業提升,打造過硬的黨性修養和理論水平,當然,學院各部門也要給與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共同打造隊伍建設。
歷史是鮮活的,“四史”也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不是冰冷和枯燥的文字,只有賦予“四史”教育生命,才能更好的吸引高職大學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把握時代和地方的契機,利用“建黨100周年”,紅色文化基地建設,走訪老兵等時間和空間上的特色,積極開展好“四史”的社會實踐教育,把形式衍生為參觀革命圣地、故居,走進老兵家中,走進博物館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四史”的魅力,增加吸引性和感染力。
網絡是現在高職大學生生活的“必需品”,而大多數知識和人生道理,他們也樂意從網絡獲取,對于他們來說,這種方式比較方便和快捷,而本身新媒體也有自己獨特的亮點和優勢,如果能利用網絡渠道將“四史”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利用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起來,那就能夠將“四史”教育事半功倍。
課堂上,教師可以用視頻、音樂方式來提高學生興趣,節選紀錄片、電影等方面來輔助教學;課余生活中,引導學生用課堂上感興趣的影片改變為音樂劇、舞臺劇的形式,讓學生去練習,去表演,更加深刻的開拓到“四史”教育的手段。同時,結合地方特色,開發到更新的教育基地和場所,獲取更加鮮活的教育資源。
只有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才能更加堅定。高職院校大學生“四史”教育是一個迫切解決的難點、重點問題,只有全社會和所有思政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該工作才能更好地契合到為黨和國家做好培養事業這個目標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