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1)
內容語言融合式學習(CLIL)的概念在雙語教育中是最常用的術語,這個概念被認為對培養多種語言和文化意識、培養更深層的跨文化能力以及發展批判性思維都是創新性的、成功的和有用的。過去的二十年里,研究人員已經指出學校雙語教育的廣泛優越性,如更強烈的語言學習,尤其是科目教學中的技術性專有術語學習;科學和研究中的通用語相關性意識;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為事業做更好的準備;更深的了解合作伙伴國家和他們的語言以及更強的不同視角導致的跨文化意識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介質,以便他們能夠參與國際科學對話,是雙語教育的主要目的(Wolff, D.,2010)。
CLIL課堂中一個主要的不同方面就是語言的作用。教師對外語的角色有不同的態度,因此在外語教學中的實踐也相當多樣化。然而許多問題,例如關于CLIL的理論及其在教室里實施等問題仍然是有待討論的。很長一段時間,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用外語來進行整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會導致學生沒有獲得他們本地語言的相關技術術語。因此,學生用第二語言(L2)發展認知學術語言能力只能依靠第一語言(L1)的基本人際溝通技能。因為必須記住,學習總是通過使用語言發生的,CLIL教學不僅和第二語言的作用有關,也和學生的第一語言有關。語言學習的意識在每一個學習過程中加強,將導致要求所有學校科目都整合語言學習。此外,在多元化社會和學校環境中,必須考慮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共享相同的第一語言這個事實。母語和學習用語是有區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學校語言的作用并促進第一語言的習得和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CLIL肯定是一個好的起點并且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它有可能把第一語言或學校的語言及第二語言和題材整合起來。
科伊爾認為,CLIL通過跨文化教學,例如包括自我和差異性的學習以及交互性和反思性的課程鏈接,肯定能增加常規課程的價值潛力(Coyle, D.2009)。如果我們想充分利用這一潛力,我們必須仔細考慮有用的主題和話題。沃爾夫岡?哈利特提出,使用雙語的三角形可以發現主題,而雙語教育的內容、目的和主題是三角形的中心,組成三個不同的領域:1.自己的國家和文化;2.其他國家和文化;3.被他稱作共通性的全球/宇宙現象。因此,在小學層面生物課堂上,“森林” 這樣的話題會成為方便和成功的CLIL話題,如果學生居住的國家和他們所學語言的國家之間有主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那么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會成為他們學習的一部分。這些跨文化學習的步驟實際上是很容易納入課程計劃的,例如,上面提到的話題可以提升自主學習,真實的學習經驗與現實生活中的任務可以由類似讓學生在互聯網上做研究項目來拯救合作伙伴國家的森林。他們也可以研究空閑時間的活動,因為這是一種用于旅行準備的技巧。而對于這個目的來說,能夠背誦詩歌或閱讀小說可能確實不太有用。最后,經常探究使用一門外語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其存在的目的是讓學生用一門外語來學習某些話題。對應所有雙語教育三個領域三角形的一個有意義的答案為有意義和成功的教學計劃提供了基礎,有意義的內容能通過CLIL 模塊或項目得到最好的實現。
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然而,其實踐和教學方法發展了幾十年,并且學校、教育體系和國家之間的差別都很大。因此,對CLIL使用的理論和實踐有不同定義和解釋,并且在實際教學實踐中也是千差萬別的。在德國,有若干相互依賴的原因,而有些原因可能也適用于其他國家。
首先,CLIL作為一種運動,帶著實驗和測試性質開始于少數中學,后來,德國各聯邦州的政府批準并給予這些實驗立法基礎。因此,CLIL在德國的教學沒有任何共同基礎,也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立法或課程。
其次,不同的方法有多個方面,而這些方面是很難只用一種比較的理論來描述它們,重要的是幾十年來教學的理論僅僅來自外國語言研究,因此忽視了主題內容教學的重要方面。這也是許多內容教學法,如歷史教學法,對CLIL教學方法和觀點持極端批判態度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學生只學習外語而不去深化他們對主題內容本身的理解。
第三,現在在教師教育、教師培訓和在職教師培訓中仍然有一個巨大的赤字。CLIL本身已經通過要求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有關語言學習、內容學習、教學方法和更多方面的知識挑戰教師。但是為了培養的學生跨文化能力,教師也需要具有文化能力,他們需要知道如何鼓勵他們的學生來學習這些能力。
總之,為了構建CLIL具體的教學方法,語言需要不僅僅被當作一個功能系統。在元層次上的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是每一個主題科目當然也是CLIL的基本方面。此外,內容教學法需要語言參與過程。語言和內容的能力和其他特定的基礎教學的能力是一樣的,所以CLIL教師不僅僅是擴展版本的外語教師,而且是掌握了豐富科目內容的教師。內容和語言兩種教學法都不是簡單的加在一起,而是應該形成一個獨特的整體, 但是,雖然所有CLIL理論的發展都在進步,但是成熟的教學方法和具有CLIL能力的教師培養,還需要長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