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樂嬌 林敏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65)
習總書記在談到港澳臺工作時曾指出:“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港澳臺同胞共同努力,共圓中國夢?!鄙L在港澳,圓夢在灣區是越來越多青年的夢想,廣東省也是內地高校招收港澳學生最多的省份,高校在港澳地區招生計劃呈現穩步增加趨勢。大灣區規劃綱要實施的同時香港地區仍未停歇的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我們發現聚集活動多以年輕人為主,給社會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他們意識形態嚴重西化,體現出了本土分離主義元素,缺乏國家認同,這些危機提醒著我們應重視新時達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教育,引導認識自己的身份,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發展緊密結合自覺強化國家認同。
當下國家認同的理論研究逐漸科學,涉及到心理學、政治學、民族學等多維研究角度。在“為國打call”的熱潮中,廣大青年表現出濃濃愛國情,也讓更多人開始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國家認同從何而來?通過訪談發現在粵高校港澳青年對國家的關注源于三點,第一對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表現強烈的興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第二涵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體系;第三燦爛輝煌風格迥異的國家風土人情。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所有的民族至今都延續著保有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特色。廣大青年為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感到自豪、對當下大灣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蓬勃復興的發展態勢及積極正向的國際國內形象產生好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大量的港澳青年在粵高校求學攻讀學位,他們會選擇新媒體、報刊主動的方式和間接參加學術交流訪問了解國家。相較于其他形式,學校扎實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最為集中的方式,以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目的,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游學訪學、社會實踐。但當前的現實情況是,青年人對國家發展的關心程度、真正愿意選擇融入國家、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積極性還需進一步提升。
香港回歸之前當地一直沿用“非政治化”的教育原則,有意淡化國家意識?;貧w后學校青少年教育逐漸提升公民教育的地位,較少涉及國家認同內容?;趶姽窠逃鯂窠逃臍v史背景,青年接受以自由民主的西式公民教育為主,其意識形態更加認同西式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意識凌駕于法治。近年來其本土主義的病態化發展趨勢明顯,加劇與內地民主的誤解與社會矛盾。內地主動融入越來越多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港澳地區經濟發展卻呈現緩慢趨勢,在此背景下港澳地區民生問題日益凸顯,部分港澳青年出現對內地的偏見。
在粵高校港澳籍大學生國家認同感日益提升, 如影隨形理性表達愛國愛黨思想,呈現積極發展趨勢同時表現出來的問題也不可忽視。
我國一直在港澳地區努力推行國家認同建設,在這一建設過程中存在港澳青年在“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體現出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對大部分港澳青年而言,對內地的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的認同度較高。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內地與港澳地區經濟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大突破如2008年北京成功承辦的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上海成功承辦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2017在烏鎮舉辦的互聯網新經濟論壇對提升國民的自豪感與參與感有積極作用,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我們發現港澳居民歷史,初期港澳居民人口中大部分是原籍廣東的移民,地域歸屬感表現稍弱。自1950年后港澳居民逐漸穩定,港澳自身文化發展,之后的三十年間,港澳本土意識不斷增強。以香港為例,1997年香港回歸高度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自治方針,本土意識與地域認同得到快速攀升??陀^而言,地域認同的加強對地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價值,港澳青年相較于祖輩居民,其地域認同重于國家認同,而其地域認同體現出明顯的主體性、異質性與優先性,而這些特性均會對國家認同造成沖擊,需社會各方予以重視。
提到公民認同其蘊含著身份地位的合法性與主體性,對港澳居民而言尤其是港澳青年,應認同自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身份。前后經歷156年香港處于英國殖民時期,澳門經歷112年處于葡萄牙殖民時期,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使部分港澳地區居民,尤其是現代青年的公民認同出現異化。大部分青年將自身公民身份定義為“香港或澳門人”“中國香港或中國澳門人”,高校港澳青年公民認同的表現對國家認同的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同向相生的推進將造成一定的阻礙。
國家認同建設是新時代在粵高校港澳青年國家認同培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堅持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應將港澳青年的愛國愛港愛澳情懷、正確的國家認知、政治認同相互結合起來,充實現“四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優化在粵高校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教育方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在粵高校港澳青年學習理論知識同時更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發揮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增強國家認同培育的實際效果。
習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蓖ㄟ^加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中國近現代史與國際國內形勢政策教育方式,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共同建設社會實踐基地,策劃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在穗著名歷史文化景點、革命遺址、筑夢紅色文化之旅盡可能三貼近,引導學生親身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嶺南歷史和風土民情,向港澳青年全面滲透愛國主義文化精神,培養其愛國愛港澳情懷,提升其民族向心力。此外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國家認同教育的指導思想,打造多維教育平臺,打通網上網下育人合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豐富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動力,增強港澳大學生堅定“四個認同”意識,以此深化在粵高校港澳青年與內地青年的交流,增進共識與認同,有利于更加全面有效的強化國情教育,喚醒港澳青年所肩負的國家發展與民族振興的使命擔當。
媒體在報道傳播多元信息同時也不可避免產生大量自發、片面的劣質性信息內容帶來偏向、扭曲負面作用。但媒體在人們尤其青少年思想價值觀念形成與塑造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與作用。因此通過打造媒體傳播多維媒介,完善平臺傳播途徑建設,凈化良好傳播宣傳環境,將發布內容的正確科學性進行嚴格審核把關,選取有關國情社情、政治生態、學校校史校情、本土歷史傳統文化等內容,有效減少負面報道對國家形象造成的損害,這無疑對國家認同感的培養與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因此,為提升港澳青年國家認同感,媒體建設毋庸置疑應予以重視與時俱進,注重資源合理分配,發揮媒體積極正向作用,傳播富強民主、獨立自信、繁榮昌盛、穩定安全、友好和平、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從正面影響港澳臺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正確理性認知,有針對性地在港澳青年中宣傳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成績和代表國際影響力提升的事件。省內新聞媒體部門加強與港澳地區媒體的溝通交流更好融入大灣區協同一體化進程中,針對不同節目受眾、弘揚的社會主旋律建議其傾向于對內地正面新聞的報導,并將港澳青年興趣特點與內地政治、文化及民俗風情等資訊結合,激發港澳青年了解國家的動力與興趣,提升其國家認同感。
推動在粵高校港澳青年與內地青年的有效交流,構建雙向對稱的溝通交流機制。對于港澳青年與內地青年的交流平臺而言,其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面對面進行的座談交流模式,或者共同開展學習的互動模式等,除此之外,可以利用互聯網時代優勢,通過多種社交媒體或手機軟件進行交流互動。互動交流平臺要想取得預期效果,需要構建相對應的交流機制,即在特定的時間與平臺,港澳青年可以與特定人員進行雙向溝通。比如港澳青年與內地政府工作人員通過特定平臺對以下三方面內容進行溝通:內地政策及設施在香港推行的實踐反饋;政府對港澳青年學習、創業等提供的優惠政策;港澳青年針對國家建設提出建議或進行監督。構建、完善平臺建設,推動港澳青年與內地青年及其他主體的雙向溝通,有利于提升其國家認知水平,加強其對國家的認同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5月28日中國首部民法典正式頒布,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高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草案,這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又一重大舉措。弘揚法治精神,強調以憲法和基本法為核心的國家認同培育刻不容緩。
全面依法治國是法治的基本內涵,這是推動社會有序運作的重要保障。縱觀我國社會發展歷程,法治已然形成較為成熟完善,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政府社區協作,多主體參與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我們發現港澳青年的法治素養還有足夠提升空間,對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普及法律知識,學習借鑒中華優秀文化中的法治思維,增強內地高校港澳學生的法治精神。邀請知名專家進校園普及法律知識講座,增強港澳學生對憲法和地區基本法的理解與認同。借鑒中華優秀法治傳統將公民教育與法制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進一步完善穩定安全的秩序理念,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推進民主進步,以此推動三地持續繁榮與穩定促進青年民主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