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業
(辛集市藝術職業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2360)
審美素養是核心素養能力之一,是適合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能力。在新課標改革后,我國開始著重培養綜合素質型人才,這即順應我國的發展趨勢,也符合了教育發展改革走向,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高中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讓學生可以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將傳統老套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采用符合當今學生發展趨勢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和美術繪畫技能的培養,在課堂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堂教學,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鑒賞教學旨在于培養學生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術作品中不僅蘊藏深厚的藝術思想與人文精神,有益于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更是包含了美術與生活、社會之間的情境聯系,象征著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審美是學生成長發展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動,審美體驗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展見聞,并且影響著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師開設美術鑒賞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要,有利于他們形成獨立的審美判斷力。另外,教師可借助美術鑒賞教學緩解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創造力與自信心成就感,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障礙等負面情緒,還能通過美育發展學生的人文品質,有益于增強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生面對較大的學業壓力,且在交際范圍和課余活動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容易產生壓力且難以排解。美術作為一門體驗性藝術學科,能夠幫助學生放松情緒、緩解壓力,使學生化解壓抑心理,逐漸轉化為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美術鑒賞教學不僅具有實踐體驗性強的優勢,還涉獵范圍廣泛、文化性強,同時沒有過于嚴苛的考核要求,能夠使學生減輕心理壓力,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自由學習。基于美術鑒賞教學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特性,教師要發揮鑒賞課色彩性強、情感內容豐富的特色,開展多樣性審美鑒賞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愉快接受教育。
美術鑒賞教學的顯性作用是美育,隱性作用是對學生品德與智能的培養,兼具德育、智育與美育的作用。德育是促進學生發展道德修養與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智育則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共同構成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了使學生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具備適應社會發展必需的能力與品質,教師必須重視在教育活動中健全學生人格,通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思想情感,再通過智育與美育的融會貫通,使得學生形成健全人格。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活動可以使學生陶冶審美情操,去感受藝術形象的美好,有利于緩解學生的浮躁心態,進而提高思想境界與精神追求。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教育背景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這對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但是在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部分老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缺乏足夠的重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同時課堂教學的氛圍沉悶枯燥,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并不是十分理想,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比如部分老師在進行畫面布局和色彩構成的教學實踐中,應用“填鴨式”的方式進行日常教學,并讓學生嚴格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繪畫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也切實降低了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實際效能。
目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涉及到地知識內容較為廣泛,這就對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但是部分老師在開展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實踐中,其美術繪畫、美術鑒賞以及美術設計的課堂設置并不科學,同時其單元設置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之處,這給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高效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同時也對學生鑒賞能力和繪畫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些負面影響。與此同時,部分老師在開展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實踐中,過分注重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講授,但是卻對美術鑒賞缺乏足夠的重視,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無法真正體會美術作品的內在魅力,因而其獨立創作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除此之外,老師的專業水平有待提高。老師是學生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和啟發者,直接決定著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但是部分學校在開展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部分老師缺乏良好的教學經驗,其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認知能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并不明顯。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新的美術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美術學習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且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觀察能力、感知能力較強。因此,在美術學習中也希望能更加貼合實際生活,更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質與細節的知識,并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并非發現的盡善盡美。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中的不同環境來開展美術教學活動,通過營造和美化日常的美術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美,使學生在走進生活與深入接觸生活中,獨立的創造美術中的生活之美,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美術鑒賞的相關知識。在《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課,利用視頻、多媒體課件、圖片等形式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出我們生活中不同的地區的山水、建筑的特點,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能感受到美,這對學生來講,無論是理解美術知識還是提升人文素養都有著積極地影響。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進課堂已成了當下的流行模式,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授課,多媒體呈現出來的圖片以及傳遞給學生的聲音,都能形成強烈的沖擊感,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信息技術是當下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之一,在課堂上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鑒賞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同時課本教材上的知識畢竟是有效的,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從傳統到現代》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設備給學生觀看美術的發展,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開闊學生的眼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對信息化設備的使用并不頻繁,導致信息化設備發揮不了它真正的實力。教師基于學生審美素養,合理地將信息技術落實到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上,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看到自己平時在課本上看不到的藝術品,然后再對他進行鑒賞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通過播放ppt 讓學生觀察蔣兆和的作品《流民圖》,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繪畫處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傳統的繪畫技巧。這幅畫吸取西方的繪畫觀念來改良中國畫的畫法,開闊了中國畫家的眼界,使中國繪畫在繪畫觀念和表現技巧方面大大豐富。然后用幻燈片給出這幅畫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读髅駡D》講述日寇侵華時中國人民遭受的悲慘生活,然后伴隨著音樂再次展示出愛國畫家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可以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情感,將學生帶入到當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之中,充分地讓學生感受到當時人民流離失所的生活是有多么的痛苦悲慘。使學生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得到升華,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為了充分發揮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實際效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繪畫能力,老師必須根據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們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學生長期發展的教學內容,切實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為學生們提供更加優質的課堂體驗。在此過程中,老師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設置符合當前文化環境以及青少年審美的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某老師在開展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實踐中,就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引導學生們感受中國畫的線條力度和美感格調,并結合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描寫,使學生們對中國畫的內在魅力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為學生帶來了良好的審美體驗;同時也使學生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切實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近年來,美術鑒賞在高中教學中占據的比重正在不斷增加,這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繪畫能力大有裨益。為了進一步提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整體水平,老師要根據當前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的身心特點,優化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模式和課堂結構,并根據當前的教學現狀精選課程教學內容,從而為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高效開展奠定夯實的基礎。